第7部分(第3/4 頁)
因此,他們也從中學會了有條件地付出和索取,這與手足關係中的那種無條件正好相反。於是,小朋友們從小就彼此界限清晰,不會無條件付出。在同齡間,他們不用替對方負責,一切都是一對一的關係。然而在手足關係中,無論兄弟姐妹是幾個人,在遇到同一個利益時,他們都會自動地形成一個整體,或去維護家庭完整,或去分享家庭利益。在他們之間,一個蘋果可以分成幾塊來吃,但在獨生子女之間,一個蘋果往往可以換來一個梨——他們沒有機會體會“不用交換就可贏來的分享”,在他們之間,分享的前提一定是不損害自己的利益。
也因此,他們在利益方面劃分得相當明確。也就是說,“我不會給你添麻煩,你也別想佔我的便宜”。他們伴隨著這種經驗成長,而這一點在同學關係中並不會造成太大的衝突。帶著這種經驗他們走出了校門,走入兩個非進入不可的集體:兩性關係和工作單位。
在戀愛和婚姻中,他們當中的許多人也不大可能無條件付出,這便無形中締造出婚姻的大忌。在單位,他們因缺乏“一個蘋果分幾塊”的觀念,常常被長輩、被領導視為自私的人,說他們只顧自己。他們的分享意識,完全奠定於交易之後,這便與在手足關係中長大的領導和長輩們產生差異。在長輩看來,人與人之間不必講得太清,只要做了,對方自然領情,就算不領情,作為大哥、大姐,也只當遷就了對方一次,只要他們客氣些,自己就沒有什麼損失。可是“80後”,他們從沒作過大哥、大姐,更沒有機會當弟弟、妹妹,他們不會領“無條件”的情,不會讓著別人,也體會不到別人在讓著自己。他們的觀念中沒有什麼讓不讓的,一切最好明確些。對他們而言,含蓄的表達都是在兜圈子。
可成人們都知道,人與人之間,有許多事是說不清或不能直說的。辦事時,也常常不可太明確。待人處事,不公平的時候居多,如果總感到自己得不到平衡,便意味著無法融於人際關係。但對失衡心態的承受能力,必須在手足關係中培養,如果面對不了,就不得不迴避交往。也因此,許多“80後”或“90後”在一個大集體裡總處於孤芳自賞的狀態,這不是因為他們喜歡這樣,而是源於他們實在沒有辦法,才不得不選擇像小時候一樣的狀態——一個人在房間裡玩。
所謂義氣的“義”,就是無條件地對交情負責。正如桃園三結義中的劉、關、張,結義後便成為無條件承擔的“鐵三角”關係。之後,一切行為均以此為核心,三人彼此互為延伸,擁有的時空被手足之情分享。
武松為了大哥殺死潘金蓮和西門慶,不僅丟了飯碗,還吃了官司。如果你問他為什麼,這樣做值嗎?他只會笑一笑,說你問這個問題毫無道理。也正是因為這個毫無道理,他才會毅然地到梁山聚義,與新的夥伴結盟,形成新的手足關係。
由此可見,正是因為手足關係的無條件,才產生這個“義”。“義”所包含的責任心,正是團隊精神的核心——如果沒有桃園結義,沒有梁山聚義,便沒有合夥打天下的創業精神。
人與人之間保持的某種關係,必須以同一個利益加以貫穿,特別是在共事時,就更需要名正言順和萬眾一心。因此,這個共同利益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它越表現為物質化,生命力也就越弱,比如金錢關係、酒肉朋友,就遠不如故交、知己。也就是說,越在物質上體現為交易的人際關係,就越經不起事件和時間的考驗。
txt小說上傳分享
兄弟姐妹中可能會出現一個犧牲者
案例 57
王先生:我是一個沒出息的男人,在家裡我地位最低,可我不想總這樣。雖然我的收入和職業不如弟弟,可我總想找個機會幹出一番成績,讓他們看看我也是一條漢子。
諮詢師:您有一個弟弟,他是幹什麼的?您的收入和職業怎麼不如他?
王先生:我就這麼一個弟弟,他是一家公司的高階主管,而我剛剛下崗。
諮詢師:你們兄弟關係如何?
王先生:我們的關係一直不錯,從小我就總護著他,有時候我捱打也是為了他。唉,為了這個弟弟,值!現在,他有出息了,反過來幫我,有時候還給我錢,我就像被他救濟似的。老實說,有時候我挺過意不去的。
諮詢師:父母對你們兄弟二人有沒有偏向?
王先生:我媽對我挺好的,我爸喜歡我弟,因為他學習比我好,我只是聽話。我爸平時經常打我,有時候他明知道是弟弟惹的禍,可那也成了我沒有照顧好他的罪過。我爸一直看不上我,現在也是,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