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她無疑是竺香玉。那麼在書外,在當朝文人的筆記中,能否找到她與林四孃的某種聯絡呢?考《紅樓夢》以前的所有故事中,林四娘都以鬼魂的面目出現,除了安致遠寫的是一位年約四旬的婦人外,其餘都是一個妙齡佳人。林四孃的死因,除了林雲銘寫為“因被父親懷疑與表兄有私而羞憤自殺”而與衡王無關外,林四娘生前都是衡王府宮人,在衡王府被抄沒時、或抄沒前死於衡王府中,被埋葬在府中園林裡。故事的男主人公都是陳寶鑰,林四孃的鬼魂來與陳寶鑰交往,發生了一段人鬼情,並吟詩唱和,說陳寶鑰某日獨自稟燈走進書房,在書案前坐下,正準備取書來讀,不經意地瞥見案頭擱著一幀詩箋,順手拿過來一看,上面寫著一首小詩:
王階小立羞蛾蹙,黃昏月映苔茵綠;金床玉幾不歸來,空唱人間可哀曲。
這首詩有的筆記“王”作“玉”。而王士禎則另有原詩一首為:
溼螢幾點粘修竹,昏黃月映蒼煙綠。金床玉幾不歸來,空唱人間可哀曲。
細讀林四孃的這首小詩,卻有驚人發現。若將每句首尾八字聯讀即是:“玉蹙金來,黃綠空曲。”諧音讀即【玉竺今來,皇顱空去】。呂四娘刺雍故事,說的就是割下了雍正的頭顱,然後提著雍正之頭逃走。據說雍正下葬時失去頭。而這裡明擺著是指竺香玉所為。從姽嫿詞“願為肌股貼危帳”分析,她應為皇妃之類人物。這與竺紅玉原型香菱身份吻合,(我將在以後解讀香菱的章節探討這個問題。)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偶然的巧合。
王士楨還有一詩云:“靜鎖深宮憶往年,樓臺箾鼓遍烽煙。紅顏力弱難為厲,黑海心悲只學禪。細讀蓮華千百偈,閒看貝葉兩三篇。梨園高唱興亡事,君試聽之亦惘然。”而蒲松齡在《聊齋志異》“林四娘”一篇中,也有類似的詩句:靜鎖深宮十七年,誰將故國問青天?閒看殿宇封喬木,泣望君王化杜鵑。海國波濤斜夕照,漢家蕭鼓靜烽煙。紅顏力弱難為厲,惠質心悲只問禪。日誦菩提千百句,閒看貝葉兩三篇。高歌梨園歌代哭,請君獨聽亦潸然。兩人詩意相近如出一人。仔細考究,又酷似曹寅詩風韻味,這難道也是巧合嗎?然而,就事件本身看,上述詩文在前,雍正被殺在後,王、蒲絕非先知,預言將來必有姓竺的女子去殺雍正。此樁謎案,暫不深入探討,回過頭來再談《姽嫿詞》。
詩中“天子驚慌愁失守,此時文武皆垂首”兩句,有的文字為“天子心慌恨失手,此時文武皆垂首”。文字有異,解法卻不同,在姽嫿詞中,我用的是諧音解,後者則明顯屬字謎,只能以拆字解。即前文解為“寅死叟荒大心了,此時文止已白鬢”,我相信曹寅兩意都取用過。此句他膽敢直言“天子”,並非不怕殺頭,而是雍正被殺,朝廷一時江山無主也。
曹寅在雍正死時仍在圈禁之中,所以他並未親臨殺帝現場。按姽嫿詞解讀,刺帝的全部過程,是事後從香玉口中聽來的,證明當時竺香玉得以逃脫,直到《紅樓夢》寫完,她才死去。她為什麼沒有被捉拿,或死於宮中,只需看“恬子驚放臭屍守,刺時文武假催搜”即不難解釋,當時弘曆尚小,且雍正秘密立儲,死時找出繼位密詔,弘曆才知道自己將是未來的皇帝。最主要原因是雍正晚年樹敵太多,內部文武大臣不乏怨恨之人,雍正死,乃人心所向。當時宮中可能亂作一團,誰都沒將捉拿兇手當做一回事,給了竺弘二人得以脫逃的機會。
更主要的原因是,當時康熙之子所剩寥寥,要麼被害,要麼被圈禁。除莊親王允祿,禮親王允禮二人,加上雍正自己兩個兒子寶親王弘曆,和親王弘晝,王公大臣也只有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兩人在場。正如曹翁給秦可卿判詞所描述:“玄涼子盡”。況且都恨雍正,也不排除故意放鬆警戒的可能。準備去送死的人,反而沒死。並不奇怪。
《紅樓夢》中的《姽嫿詞》只能是曹寅執筆寫成,其他人很難了解隱藏在林四娘故事背後的秘密。因為這故事中的陳其年、王士禎、林雲銘都是他很熟悉的好友,他們的著作沿用了曹寅《虎口餘生》關於林四娘故事的基本情節。這又為“《紅樓夢》為曹寅所作”,提供了一條非常有力的佐證。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二節 一首好了歌,百年貪腐案
《好了歌》共兩首,出現《紅樓夢》在第一回中。甄士隱家業破敗後,夫妻倆到鄉下田莊裡生活。又趕上“水旱不收,鼠盜蜂起”不得安身,只好變賣了田產,投奔到岳父家。其岳父又是個卑鄙貪財的人,把他僅剩的一點銀子也半哄半賺地弄到自己手裡。甄士隱“急忿怨痛,貧病交攻”,直正走投無路了。一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