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與文學的道路上,艱難地走著。有歡愉也有迷惘。但更多的是痛苦。痛苦對作家來說,是心甘情願主動找上門去承受的事情。作家的心裡存在著一種,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完美世界。那就是所有人都有著獨立而健全的人格理想。一切人際關係,不再被世俗的塵埃所矇蔽的境界。面對無法超越的現實人生,以描寫未能實現和不可能實現的痛苦。所以,作家以舒張這種理想,追求這種境界為天性。作品中作家的痛苦,便是藝術生命之所在。
……
我喜歡土地,每一片土地都有其強烈的個性。對於一個作家而言,最具吸引力的莫過於土地。“一方土地,養一方人。”我們無論到哪一塊土地,都像是一次漫長的閱讀。閱讀和捕捉那裡的一種氛圍、一種意境和一個故事。當然除此之外,還有迥然不同的民俗、飲食、建築、製作等許多令人入迷、目不暇接的東西。
txt小說上傳分享
流動哲學書1(21)
人的一生離不開土地,土地是多麼遼遠浩茫啊!而人的生命卻是短暫的。一個優秀的作家,總是與土地絲絲相聯。他們總是在不同的土地上,不斷更新自己的生命,激揚新的活力,贏得藝術的再度創造。因此,土地的魅力,就是生命力的魅力。
凱瑞寫完這些文字,內心已堅定了去巴黎的信心。巴黎在凱瑞的想象之中,一天天清晰起來。塞納河畔的風光,盧孚宮的微笑,香榭麗舍大街的時裝展覽,以及凱旋門神聖巨大的浮雕。當然,還有最最親愛的阿芒的等待。阿芒已寄來了邀請函。阿芒希望凱瑞快快來到他的身邊。阿芒在信中老是講述他身在異域的孤獨。不過今天阿芒卻是講到了在法國,歡度除夕和初一的歡樂。他說那天法國中文系學生,中國留學生,中文教員分乘二十多輛小車,從馬賽、埃克斯、阿維紐、尼斯方圓二三百公里的地方,頂著暮雨,相繼來到平時寂靜美麗的貝尼耶小村菲蕾麗陳的家。菲蕾麗陳是土生土長的貝尼耶小村人,而她的丈夫陳先生卻是中國臺灣人,畢業於臺灣大學,是語言學博士、計算機專家。
一年一度的中國春節,法國教師菲蕾麗陳是個熱心籌辦的人。多年在她的操持下,中國春節也成了這個小村莊人最受歡迎的“傳統”節目。現在阿芒走進菲蕾麗陳的一棟二層小樓,彷彿回到了中國的家。80多平方米的大客廳裡,牆上掛著中國字畫,如猛虎,如幽蘭、牡丹,中國工藝品琳琅滿目,地上還鋪著中國紅地毯。中國文學藝術語言學的各類圖書,擠滿了幾個頂天立地的書架。
客廳的長桌上,有中國食品:餃子、果脯和烤肉。還有學生們自制的各類西式糕點和法國紅葡萄酒、德國啤酒。阿芒的貢獻是做了蔥油魚和肉絲炒年糕。年糕象徵著年年高,蔥油魚則是表示年年有餘的意思。這是中國傳統的說法。
那幾個模里西斯、西班牙、秘魯和瑞士的學生,對中國最感興趣的是,中國的十二生肖、中國的古代寓言、中國的孔子。提到孔子,他們會脫口而出:“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還有“活到老,學到老。”一個秘魯的女生,用相當標準的普通話說:“我喜歡中國古代寓言,其中《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和《夸父逐日》最使我感動。它們是哲學、文學、美學的結合體,是中國的精神。”
阿芒所教班裡的一個瑞典女生阿迪娜,這天講的事情最讓人感動。她說:“我爺爺生在中國。他在上海生活了20年,總是把自己當成一箇中國人。然而,他的子女沒有一個會講中文的。這使他非常難過。幾年前,我在中學裡剛學了一句中文,就高高興興地去看爺爺。可那時他已病得很重了。我走到他床前,用中文對他說:‘你好!……’他當時已經不會說話。但他哭了,我也哭了。隨後,他在紙上寫了一句話遞給我:‘現在,我可以去死了。’”
阿芒這天被這個女生的故事,深深感動了。他腦海裡,出現了阿迪娜爺爺的形象。他想他要把這個故事寫成小說。子夜時分,阿迪娜在菲蕾麗陳家的鋼琴上,彈起了《採茶舞曲》。這是六七十年代風靡中國大陸的舞曲。阿迪娜這麼一彈,喚起阿芒很多回憶。他想那時候中國大陸的年輕人,多半都是很單純的。
除夕之夜,一直熱鬧到凌晨。阿芒覺得,真正有一種彷彿回到中國的感覺。然而在回家的路上,地中海竟然雄風大作,卷著阿爾卑斯山雪峰傾倒下來的奇寒,橫掃如花的海岸。
凱瑞讀阿芒的信,有時候會被他信中的一句話或一個名詞而思索半天。有時候也會被一個地名,聯想到另一個地名。比如這會兒,她就從阿爾卑斯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