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求某種刺激和冒險。他說過的一句話至今深深地打動著我,他說:“那些令你著迷的國家會激起你對生活的激情,那些剛剛崛起的新大陸,儘管那裡還存在著貧困和飢餓,但這一切都與對美好明天的憧憬相隨。”
卡普欽斯基在自己的文學創作過程中,聲名鵲起,成長為一位廣受好評的著名記者、評論家、作家、詩人和思想家,並躋身於世界著名文學家之列。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幾十種外國文字,多次再版發行,有的作品甚至再版過二十次之多,有的再版過三十次之多。當有年輕記者問他,他是如何取得這樣輝煌成績的,他回答:“要想在自己的文章中書寫好每一頁,就得認真閱讀一百頁別人就此問題發表的相關論述。”
在他的職業記者生涯中,1956年,一次偶然的機遇,他作為波蘭《青年旗幟報》記者被派到中國來工作。卡普欽斯基在中國逗留的時間並不長,原因是當時波蘭政治局勢緊張,他被提前調回國。儘管如此,他還是顯示出了對亞洲問題的興趣,其中包括中國。他曾這樣描述亞洲:“中國和印度人口的總和已經超過了二十億,也就是說,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生活的每三個人當中就有一名是中國人或是印度人。從此可以看出亞洲問題的分量。”儘管在他的後半生,他更集中於關注非洲事務和拉丁美洲事務,但他對亞洲的興趣從未減弱,他後來撰寫的一本名為《帝國》的長篇報告文學,就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我希望,中國讀者能喜歡《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的中譯本,並有慾望再去尋找和閱讀更多的卡普欽斯基的作品。同時我相信,在中國市場上會有更多的卡普欽斯基作品的中譯本問世,以饗讀者。我深信,烏蘭博士將會把更多的卡普欽斯基的作品從波蘭文譯成中文。她精通波蘭語,更重要的是她能領悟什麼是“波蘭精神”,同時她也理解現實的波蘭,就是偉大的作家、波蘭傳奇式人物、世界著名記者卡普欽斯基在自己的作品中所表達出來的思想感情。我熱切期待並希望,烏蘭博士將一如既往地從事自己熱愛的譯書工作,旨在使更多的中國讀者有機會了解和閱讀卡普欽斯基的其他作品。
感謝你烏蘭,請繼續努力!
波蘭駐華大使:剋日什托夫·舒姆斯基
2008年12月4日於北京
央視主持人王志:不能克隆的豐碑(1)
著名的戰地記者、報告文學作家、評論家、詩人、攝影家,波蘭當代最成功的小說家之一——這樣的稱謂每一個都值得而且需要用終生的心力去追求,但如果有人將這所有的稱謂集於一身,那麼,這該是怎樣的一個人?
“記者中的詩人”、“閃爍著寓言和新聞光澤的作家”、“20世紀最優秀的世界作家之一”、“人類痛苦的見證人,也是人民希望的見證人”、“為時代寫史”。這樣的美譽,每一種都值得為之終生驕傲、自豪,但如果有人能將這些甚至更多的讚譽集於一身,那麼,這個人又需要有怎樣的付出?
在硝煙瀰漫、炮火連天中生長,一生留下二十餘部書,足跡遍及亞、非、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多次感染登革熱和其他傳染病而大難不死,親身見證二十七場革命,被關押四十餘次,四度被判死刑,其中一次只因執行槍決計程車兵酩酊大醉,無法掏槍射擊才倖免於難。這樣的人生恐怕並不多見,經歷如此的不平凡,該擁有怎樣的內心世界?如果有一部書來作一次總結式描述,那麼,這部書又能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和啟迪?
波蘭記者雷沙德·卡普欽斯基就是這個人,而他的《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就是這部書。
雷沙德·卡普欽斯基是波蘭新聞和文學界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出生在波蘭東部的一個小城市——平斯克附近。俗話說,英雄莫問出處。我之所以想提及雷沙德·卡普欽斯基的出生地,不僅因為這座小城是雷沙德·卡普欽斯基人生的始發站,而且我相信,他正是在這座小城那種特定的歷史氛圍中奠定了人生的第一塊基石。站在如茵的草地上,看著冰冷的炮彈猶如今日節日焰火一般從頭頂呼嘯而過,巨大的轟鳴聲,好像是要天塌地陷;靠抽吸用報紙捲上切碎的菸草根莖來減輕飢餓的痛苦;從居所的視窗,親眼目睹納粹德軍屠殺猶太人和波蘭人;腳穿用樹皮做的鞋,在沒有窗戶、沒有地板、沒有書本的學校上學;父親失蹤,跟著媽媽和姐姐逃難,這就是雷沙德·卡普欽斯基少年生活的真實寫照。對比他所取得的成就,不由得我不信:苦難有時真的是最好的導師。也許,真是苦難造就了雷沙德·卡普欽斯基的一切:他畢生的選擇,他卓越的才華,還有貫穿他所有作品中的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