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還需要來自本身的能力。學術上沒有水平,研究工作沒成績,哪裡有獨立的底氣?過去魯迅、胡適、陳寅恪、傅斯年這一代人都是有自己的獨立性的,說到底還在於他們學術上的成就。在一個浮躁的時代,很少有人下決心坐十年冷板凳去做研究工作,獨立的底氣從何而來?這就使我想起這次經濟危機之前還有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大講中國經濟可以高速執行二十年以上,大講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沒什麼影響,無論世界如何,我們仍可以獨善其身,中國不會大起大落云云。這種對經濟的錯誤預測使政府失去了調整經濟政策的最好時機。這樣的專家能獨立起來嗎?由他們領導的智庫,能不缺鈣嗎?某些智庫沒有對現實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只是坐在辦公室裡靠上網收集資料,推測上面的意思而作出結論,沒有自己的獨立研究能力,能不缺鈣嗎?
智庫有鈣的關鍵還在於其本身的研究能力。你的研究成果正確、預期準確,有說服力,自然會得到社會公認,你獨立的言論也自然會受到重視,基金會也樂於資助。這種獨立也來自學習。對於國外的研究,我們不能言聽計從,但亦要重視吸收別人有用的研究成果,不能一概否定。舉一個例子,前幾年國外盛行中國經濟崩潰論,我們一律斥之為反華合唱中的一曲。崩潰論中確實有對中國問題的擴大和惡意傾向,但他們看出了中國經濟過熱所引起的後果,並提出了中國經濟出現拐點的預測,許多觀點還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作為官方表態,駁斥這種觀點是必要的,但作為一個獨立的智庫,還是應該不受意識形態的影響,吸取其中可取的內容。智庫的獨立性正在於不受主流意識形態的左右,能客觀公正地看問題。
中國的發展需要有不同型別的智庫,這需要制度的完善,也需要智庫自身的努力。缺鈣並不可怕,怕的是滿足於缺鈣,補鈣需要外在環境,也需要內在努力。
創業板險上加險
創業板的最終上市引起股民的極大興趣。但股民在進入創業板之前,必須瞭解它與主機板有什麼區別。
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是從事科技創新的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是一項高風險的投資。這些企業規模小、風險大,不可能依靠自有資金,也難以從銀行獲得貸款。它們創業所需的資金來自風險投資公司、基金或者股市。在發達國家,股市成為這類企業籌資的主要渠道,美國的納斯達克就是這種股市。這類企業的特點是高風險、高回報。如果創業不成功,籌來的資金就會付諸東流;如果創業成功,則有高收益。20世紀80年代網路興起時,許多網路公司都是用這種方法籌資的。成功的固然有,但失敗的也無計其數,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這類企業透過股市籌資的最大好處就是共擔風險,共享利益。企業本身或風險投資公司與基金也許無法承受如此大的風險,但透過股市把風險分攤到更多人的身上,承受風險的能力就強了,投資失敗不至於引起社會震盪。同時,這些企業的收益由更多的人分享,也有利於社會和諧。而且,創業板的股民也成為這類企業投資的導向。大家看好你企業的專案,股票就有人購買;大家不看好你企業的專案,股票就沒人購買,企業當然無法投資了。
從創業企業這種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來看,與普通股票相比,創業板的股票就是“險上加險”。創業板股票與普通股票有同樣的股市風險。股市受宏觀形勢、企業業績、政策走向,甚至流言蜚語的影響。這些因素很難準確預測。因此,股市的波動,甚至大起大落都很正常。“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這句股民極為熟悉的話,正是對股市風險的寫照。但創業板的股票在這種風險之外還有另外一種風險,那就是創業企業從事科技創新的風險。而且,這些企業進入股市,這種風險就要被放大。這就使創業板的股票比一般股票的風險要大得多。如果說普通股票“有風險”,創業板股票就是“更有風險”,如果說普通股票進入“須謹慎”,創業板股票就是“須更加謹慎”。
那麼,什麼人適合進入創業板當股民呢?按照對風險的心理承受能力,我們把人分為風險厭惡者、風險中性者和風險喜愛者。風險厭惡者是討厭風險的人,這類人承受風險的心理能力弱,股市一有波動就心驚肉跳,這類人不適合進入創業板股市,甚至不適合進入普通股市。風險中性者比風險厭惡者承受風險的心理能力強一點,但也不適合進入創業板市場。只有風險喜愛者以承擔風險為樂,要的就是那種刺激,最適合進入創業板市場。換言之,天生愛冒險的人應該成為創業板的主力股民。此外,承受風險的心理能力也與承受風險的實際能力相關。所以,資金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