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體農(林、牧、漁)業,受用於家庭。很長曆史時期中,家庭模式主導著人類社會體制,包括國家、政府都是家庭模式。於是,勞動組織形式多是以家庭為主體的。即或有外來勞動力的加入,也是以奴隸或僕工的身份出現,這便是小農經濟的勞動組織特點。小農經濟的勞動組織形式不是能稱之為企業的,因為在這裡不是一種公正平等的利益組合,而是一種役使與服役的關係,或是一種東家與僕工的關係。無論役使與服役關係或是東家與僕工關係,都是建立在對勞動力人身進行統治的基礎之上,顯然,勞動成果分配上必然是一種非等價關係。這種勞動組織關係是以政治壓迫為基礎的勞動管理模式,存在嚴重的政治奴役與勞動掠奪。
以土地私有為特點的小農經濟條件下,政治壓迫與經濟剝削相結合,導致的必然是利益嚴重傾斜,貧富兩極分化。富者無須投入經營便可穩獲豐厚財富,除天災人禍再無半點風險,而貧者求富卻無可投的資財。翻開中國的歷史,在洋務運動以前沒有大工場的記載,在1949年以前竟無大農場的痕跡。可見,小農經濟的勞動組織模式是不能激發社會勞動積極性的,嚴重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文明歷史長於他人,而經濟卻遠遠落後於他人,小農經濟便是落後的根緣。
企業現象的出現,是18世紀工業革命帶來的。幾近兩百年、跨越三個世紀的蜿蜒曲折,企業化運動帶動著人類政治、經濟、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企業終於由可詛咒的妖魔修成正果,全方位挺進勞動組織範疇。企業化了的勞動組織形式特點在於利益的對等原則,在於企業以獨立的權利和義務實體(即法人)形式出現於社會,以法人的姿態開展經濟活動,並承擔由此所發生的一切利益與風險。這一法人責任體例,有別於個人責任體例,也有別於家庭責任體例,更有別於國家、政府責任體例。中國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間的工廠、商店、作業組等之所以不能稱之為企業化,就在於這個權利與義務沒有法人化。
1984年開始,中國推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至現在不到30年的時間,城市經濟伴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已經全面實現企業化,農業經濟也正一步一步走向商業化軌道,家務勞動社會化的熱潮方興未艾。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推動下,企業的經營觸角不斷伸向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類需求不斷被無孔不入的企業運動從潛意識中發掘出來,形成一個又一個的消費新浪潮。
勞動組織企業化,不僅僅是個勞動組織形式範疇,更重要的是,勞動組織企業化引發了社會人際利益關係的深刻變革,人際利益關係由過去的線性執行急劇地向著非線性執行轉變。如上所述,勞動過程不僅僅是若干勞動動作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複雜的利益組合過程。這種利益關乎到直接參與勞動過程的勞動者,同時也關乎到勞動過程中的利益相關者。勞動成果的利益多元性,決定著企業管理行為不僅僅是管理一些純技術流程,而是一個多元化了的社會利益分配過程。因此,企業的功能已經不僅僅是組合勞動力,合理安排勞動活動,更重要的則是需要協調平衡多方利益。關於這一點,中國企業化運動的先驅者許多是始料不及的,驟然的成功與富有,讓他們過於迷信著個人和企業的能量,認識不到社會利益規則的存在,這必然是要遭受懲中槍落馬的。
勞動組織企業化趨勢表明,現代乃至今後很長一個歷史時期內,企業現象不僅僅是一個“生意”含義的經濟現象,多元利益的組合,不斷豐富著企業深刻的社會內涵,而且其社會性會越來越強,從社會發展意義上說,勞動組織企業化是人類社會政治*堅實的經濟和社會基礎。 。 想看書來
經營是企業不變的核心
第一章 企業政治概念的提出
四、企業的概念和特徵
經濟是人類生活的基本過程,勞動則是經濟的根本源泉。透過探討經濟本質與勞動本質,我們已經意識到,勞動是人類生活的主要內容。而企業在當今的社會中,充當的便是一個勞動組織者的角色。因此,企業應當是一個勞動組織。至此,企業的本質似是已經落籜成竹。其實不然,如果將企業本質的認識停留在勞動組織層面,必然地進入一個個悖論怪圈。
怪圈之一:如果認定企業是勞動組織,那麼行政機構、軍事機構、文化機構等社會管理機構就不是勞動組織;這些社會管理機構不是勞動組織,那麼,這些機構中的人也就不是勞動者。不勞動者不其食,不勞而獲便是剝削。那麼,社會管理機構成員都是剝削者。可是,從理論到實踐,我們卻無論在政治上或文化上,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