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部分(第2/4 頁)
和見聞,然後再去邊關遊歷,考察邊境情形,待積累足夠以後,再考舉人,進士,入朝為官。
他不願做那種只知四書五經,不曉世間任何事物的書呆子,讀書只是為官的敲門磚,為官之後的行止,才關係到一生功業成就的高低。
這一番打算,成就了歷史上孫承宗的赫赫大名,當然,天啟年間已經年過花甲的老孫頭也沒有真正遏止建奴擴張的勢頭,他的邊才,只在於穩住大局,經營得法,在機變和能力上,遠遠不及熊廷弼,但無論如何,老孫頭在的時候,遼東的大局還算安穩,還有寧錦大捷這樣的勝仗,也算難能可貴了。
至於在高陽城中誓師不降,保有大節,那還只是一個讀書士人最基本的氣節,倒也沒有太多值得說的地方了。
“愷陽你還是幸運,能在這個年紀親眼見到這些,於你的一生都大有裨益啊。”
徐渭還是那一臉落拓像,其實李如松在京師裡,徐渭的日子並不算難過,每天的燒雞老酒是肯定有的,李如松紈絝脾氣再厲害,終究也不能和自己老師犯渾,徐渭這一陣子,臉上和身上倒是長了不少肉,明顯胖了起來。
兩人在張惟功整理坊市的時候開始相識,交情迅速增長,一個是江南出來的靈秀人物,第一等聰明人,一個則是大器早成,北地的好男兒,正值青壯,卻是成熟穩重,兩人的性格是天差地遠,卻是鬼使神差般的交結在了一起,若是徐渭三十年前的好友們見他與孫承宗這樣的穩重青年走在一路,怕是都要忍不住驚撥出來。
此時徐渭也是一臉的激動,與他平常的油滑形象大為不同。
他看著孫承宗,正色道:“當年戚繼光和俞大猷在胡總憲的督帥下剿平倭賊,這樣的情形,我實在是見的多了。自那時起,我就瞧不起那些迂腐文官,嘴裡四書五經,什麼仁德忠恕,大節大義……這些個瘟生,就該叫他們死在倭賊手中!”
孫承宗知道徐渭一肚皮的不合時宜是哪兒來的……先是不曾中舉,空有一身鬼才無處施用,鄉人都笑話他,自然是一肚皮的火氣,另外就是當年徐渭是胡宗憲的幕客,胡宗憲雖然是嚴黨,但在剿倭之事上是真的出了大力,而那些清流出身的文官卻是對胡宗憲百般攻訐,千種掣肘,包括招撫王直一事,叫胡宗憲言而無信,出了大丑。
而嚴閣老倒了之後,不少清流也不肯放過胡宗憲,最終在抗倭之事上立了大功的胡總督落了一個沒下場,徐渭這樣的幕客雖然立功至偉,但國家並沒有承認他的一絲功勞,他現在的所有成就,還是他家鄉人傳頌他的那些所謂的聰明機變的事情……一個老大之人,家鄉的人還傳揚著他少年事蹟,徐文長這個名字並不是因為他成年的成就而聞名天下,這叫徐渭情何以堪?
種種原因,使得這個天下第一等的聰明人變的漸漸充滿了不平之氣,還好,去年和張惟功一段相處,踏實做了一些事情,京裡不少百姓倒也知道徐先生跟著英少國公做了一些事,傳揚開來,對徐渭頗有讚頌,加上李如松的照拂,徐渭的性氣還是好了不少,今日這樣的情形,已經很少見到了。
“和青藤公比起來,晚生是幸運了。”
和徐渭久在一處,連孫承宗這種性子也學會了開玩笑,隨口說笑起來。
“嗯……”徐渭哼了一聲,又問道:“你是下定主意要去遼陽了?”
“是啊。”孫承宗笑道:“晚生雖然不是什麼大才,好歹也是諸生,亦能騎馬,用劍,張帥的幕府之中,應當有用我之處。”
“哼,未必。”
徐渭道:“我看那小子的做事都是隨自己的本心,以自己的本心,立下制度,旁人但從他的制度去行便是。他的見識又高妙,所立制度無有不好,所以他的商行,舍人營,都有超過常人的地方。這樣的東主,其實對幕客的要求並不算多……你真的打算給他當書啟師爺?”
“也未必啊。”
孫承宗呵呵一笑,很實誠的道:“張帥建了侍從室,身邊當然不止是書啟這一點雜事,我別的不行,備顧問總行吧,不行就料理雜務,亦不是不可以啊。”
他的長處就在於縝密精細,要是真放低身段替惟功料理雜務,倒還真是第一把的好手,天啟年間那麼殘破的關寧,就只剩下幾個孤城和一群驚弓之鳥,孫承宗硬是建起了幾百個屯堡,奪回幾百裡地,建了一支樣子上還算強大的關寧軍……至於後來關寧軍成了獨立軍閥,這和明軍的軍制有關,也是大勢所趨,倒也不能對孫承宗太求全責備了。
至於徐渭的話,更是印證了這廝是一個當時難得的鬼才,若是惟功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