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1/4 頁)
隨著北方地區淪陷,中原人民大批南逃,沙角鎮珠璣巷便成了遷徙嶺南的中轉站。這樣的大批移民,南宋末年,為逃避蒙古鐵騎的蹂躪,又爆發一次。
近千年過去,現代的珠璣巷長約半公里,南北走向,曲直有致,古塔、古樓、古亭、古榕,古色古香,仍保留著當年的韻味。巷中有石刻,上書:“珠璣古巷,吾家故鄉。”根據譜牒記載,從這裡走出的153個姓氏及其後裔大約四千多萬人,遍佈世界各地,現在分佈在珠江三角洲的廣府人都自認是珠璣巷居民的後裔。因此南雄珠璣巷便成了廣府民系的民系認同物,成為眾多國內和海外華人尋根問祖之地。追本溯源,它的老根還在宋代的東京哩。
隨南宋小朝廷南渡的一部分開封珠璣巷居民在應天(今南京)安家落戶,於是把他們居住的街道也呌做珠璣巷,傳宗接代,安度了二百多年。不料,他們的後裔又經歷了一場劫難。明朝初年,元宵佳節燈展,珠璣巷的居民紮了個隨風轉動的大燈籠掛在巷口。上面畫著一個懷抱西瓜,騎馬奔跑的麻臉大腳婦人,形象誇張,令人解頤,引得很多人駐足觀看。其實什麼意思也沒有,過節圖個樂和,博人哈哈一笑。誰知當晚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宮,與民同樂。當他來到珠璣巷看到這盞燈籠時,登時臉色大變。原來馬皇后是懷西人(懷抱西瓜),臉上有幾顆淺麻子 (麻臉),又是一雙天足(大腳),他便認定燈籠上的圖畫是諷刺和挖苦國母的(騎馬便是影射姓馬)。這還了得,他記住巷名,悄悄離開。回到皇宮,大發雷霆,立即調動御林軍,要血洗珠璣巷,挨家挨戶滿門抄斬,雞犬不留。馬皇后聞訊,苦苦勸說,朱元璋才算發了“慈悲”,下令將全巷的人充軍發配到青海河湟地區。於是邊遠的西北地區也有了一條珠璣巷。
宗 公 祠
開封大梁門內路北,有一座不大的院落,僅餘幾間破屋,原來這裡就是宗公祠的遺址,不知被什麼單位佔用。宗公祠是紀念北宋抗金民族英雄宗澤老將軍的。
宗澤是浙江義烏人,家庭貧苦,胸懷大志,他剛過而立之年便考中進士,但因抨擊時弊,被朝廷降格使用,長期在地方擔任低階官員。一次,他正巡視黃河防汛工程,長子突然病死,隨從都勸他趕快回家料理喪事。他深知防汛事關下游百姓安危,不肯因私廢公,強忍悲痛,堅持巡視完畢。春節臨近,冰天雪地,被徵調的大批民夫仍被逼在工地上施工,傷殘死亡不計其數。宗澤為民請命,據理力爭,爭取到朝廷推遲工期,讓民夫回家過年。當時戶部派了大批幹辦到各地採購皇家用品,稱做科買。這些幹辦作威作福,敲詐勒索,百姓叫苦連天。一次翰林醫官院配藥需要牛黃,便指派地方科買。由於層層加碼,限期交納,不少地區為了取牛黃把大批耕牛都宰殺了,鬧得雞犬不寧,怨聲載道。時任萊州掖縣縣令的宗澤對此惡行堅決進行抵制,不僅把科買的幹辦趕出縣境,還上書朝廷揭露了此中的黑幕。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得到百姓的擁戴,卻受到上司和同僚的刁難和攻擊,誣衊他是個好出風頭、惹事生非的瘋子。宗澤宦海沉浮二十載,年過半百,仍是一個小小縣令。他也有自知之明,便激流勇退,自動辭職回老家頤養天年。如果不是金兵入侵,國難當頭,他就會默默無聞地老死山林。靖康元年,當這位六十八歲的老人看到國家江河日下,大廈將傾,不禁熱血沸騰,又慨然出山,被宋欽宗趙桓任命為磁州(今河北磁縣)知州。
他到抗金前線磁州後,立即集資修城,招募義勇,短短几個月便把這座破敗小城建成戰鬥堡壘。當康王趙構一行北上求和路過這裡時,宗澤竭力阻止,軟硬兼施,才使他們留了下來,為趙宋王朝保留一顆種子。
金兵兩次圍攻東京,宗澤組織軍民在敵後轉戰千里,多次重創敵人,威名大震,金兵聞風喪膽,稱他做“宗爺爺”。東京淪陷,北宋滅亡,趙構在南京(今商丘)即位,便任命宗澤為東京留守。
金兵北撤後,東京十室九空,滿目瘡痍,盜賊橫行,民不聊生。宗澤上任後立即整頓社會秩序,清除盜賊,調來糧食,方使東京基本穩定下來。當時朝廷面臨的最大的難題是中原地區活躍著幾十支民間獨立武裝,小股幾千,大股數萬。有百姓自發組成的民兵,有豪門大戶招募的團丁,有散兵遊勇組成的團伙,有嘯聚山林的土匪。成份複雜,良莠不齊。有的對抗金兵,有的守衛鄉里,有的殘害百姓,有的隨心所欲。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是獨立作戰,不依附金兵,也不臣服朝廷。宋高宗趙構認為他們長有反骨,嚴令宗澤一律剿滅。宗澤卻覺得應該區別對待,絕大多數民間武裝都可以改造利用,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