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貴族、富豪。或許民間根本沒有玉石加工這門職業,即使民間有玉石作坊,玉石的原材料也是朝廷專賣品,是皇帝的產業。
如今也一樣。從海外旅行歸國時,過海關手續最繁雜的要數煙和酒。煙是專賣品,酒稅在國庫收入中佔有相當的比例,所以檢查十分嚴格。
我認為至少在漢代,玉的採購是由朝廷獨掌的。宮廷中使用著大量玉器,或許也向民間出售。既然是利益都落入皇帝手中的專賣品,自然會考慮維持玉價的手段。
如果大量的玉被偷運至中原,玉價必定會受影響,最終導致價格下降,這是經濟的必然規律。
所以,國家——皇帝、朝廷及其組織的總稱——有必要嚴格控制西域的玉的運送。
漢代在敦煌以西已設定了出入境檢查的關卡。當然,防止罪犯逃脫以及危險人物的入境也是關卡的作用之一。但可以想見,關卡也一定為防止玉石走私發揮著作用。或許這才是關卡的主要任務也未可知。
位於西域出入口的關卡之所以被命名為玉門,一定與上述背景有關吧。
唐代的玉門關位於敦煌以東。新開的“伊吾(哈密)道”不經過敦煌,但關卡仍命名為玉門關。
現在的和田縣城夾於兩河之間。兩條河都發源於崑崙山脈,在下游合流為和田河,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轉為地下伏流,而後匯入塔里木河。
城東的河流是玉龍喀什河,城西的是喀拉喀什河,兩河都出產玉石。在和田縣西北與喀拉喀什河相望的是墨玉縣,因此這條河也叫墨玉河。這樣的話,兩條河的名稱中都帶了一個“玉”字。
玉的原石沒有稜角。想必是從海拔七千米以上的高山一路順水而下,稜角自然而然地磨平了。我在和田縣有幸看到了原石。雖然大小形狀各異,卻沒有一塊是帶稜角的。在加以研磨雕琢之前,它們已是圓滑的形狀了。
傳說在沒有月亮的夜晚,河裡若有發光的地方,就說明那裡有玉石。
說起月亮,在現代漢語中,“月”的發音是yuè,“玉”的發音是yù,兩者發音比較相近。在福建南部和臺灣使用的閩南語中,前者是ghuek,後者是ghek,我幼時對這兩個發音總是混淆弄不清。
崑崙玉還有一個名字叫做“于闐玉”。“於”字的現代音是yú,和“玉”的發音只是第四聲和第二聲的不同。
《韓非子》裡有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姓和的人向國王獻上一塊寶玉。但寶玉被鑑定為普通石頭,和氏因此被斬斷了左腳。他又向另一個國王進獻,結果又被斬斷了右腳。他去見第三個國王的時候,在楚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才得到國王的注意,這次終於得到認可。寶玉經過雕琢,製成一塊璧玉,這就是“和氏璧”。
在日本,和氏璧的“和氏”兩個字不能念為washi,而習慣唸作kashi。根據《韓非子》的記述,和氏是楚國人,但有人認為和氏的“和”與“和田”或“和闐”有關。
另外,也有人推斷,過去曾居住於敦煌一帶,後來被匈奴驅逐至遙遠的帕米爾以西的月氏國與玉有著某種聯絡。漢代的玉門關設在敦煌以西,當時居住在敦煌一代的月氏國很有可能掌握著玉石交易的命脈。假若月氏國的版圖再向西擴充套件一些,把現在的和田一帶也包括在內的話,月氏國可能就不只是玉的交易國,而且還是玉的原產國。
雖然“和氏璧”這個詞後來被用作稀世之寶的代稱,但韓非子想要說明的是,連寶玉的真偽都如此難斷,要讓君主認同一個人的才智就更不用說了。
這塊和氏璧在戰國末期(公元前3世紀)落到了趙國惠文王手中。當時秦國的勢力如日中天,秦國向趙國許諾,願意以十五座城池來換取和氏璧。秦是強國,想仗勢奪取和氏璧,並不是真心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
趙國派使者藺相如到秦國交涉。藺相如不辱使命,與秦王據理力爭,終於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趙國。
成語“完璧歸趙”即來於此。
日語中也派生出“完璧”的說法,直到今天我們還不明就裡地用著這個詞。
和氏璧早已失傳,所以我們也無從斷定它是否產自西域。不過關於滿城漢墓的玉衣所用的玉石是來自西域這個事實,據中國學者研究,基本已得到證實。
這個研究結果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絲綢之路同時也是玉之路。
。。
十 怛邏斯之戰與造紙術的西傳(1)
胡姬、夜光杯、玉,接二連三的都是浪漫的話題,然而西域並非只是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