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4/4 頁)
唐代的玉門關位於敦煌以東。新開的“伊吾(哈密)道”不經過敦煌,但關卡仍命名為玉門關。
現在的和田縣城夾於兩河之間。兩條河都發源於崑崙山脈,在下游合流為和田河,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轉為地下伏流,而後匯入塔里木河。
城東的河流是玉龍喀什河,城西的是喀拉喀什河,兩河都出產玉石。在和田縣西北與喀拉喀什河相望的是墨玉縣,因此這條河也叫墨玉河。這樣的話,兩條河的名稱中都帶了一個“玉”字。
玉的原石沒有稜角。想必是從海拔七千米以上的高山一路順水而下,稜角自然而然地磨平了。我在和田縣有幸看到了原石。雖然大小形狀各異,卻沒有一塊是帶稜角的。在加以研磨雕琢之前,它們已是圓滑的形狀了。
傳說在沒有月亮的夜晚,河裡若有發光的地方,就說明那裡有玉石。
說起月亮,在現代漢語中,“月”的發音是yuè,“玉”的發音是yù,兩者發音比較相近。在福建南部和臺灣使用的閩南語中,前者是ghuek,後者是ghek,我幼時對這兩個發音總是混淆弄不清。
崑崙玉還有一個名字叫做“于闐玉”。“於”字的現代音是yú,和“玉”的發音只是第四聲和第二聲的不同。
《韓非子》裡有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姓和的人向國王獻上一塊寶玉。但寶玉被鑑定為普通石頭,和氏因此被斬斷了左腳。他又向另一個國王進獻,結果又被斬斷了右腳。他去見第三個國王的時候,在楚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才得到國王的注意,這次終於得到認可。寶玉經過雕琢,製成一塊璧玉,這就是“和氏璧”。
在日本,和氏璧的“和氏”兩個字不能念為washi,而習慣唸作kashi。根據《韓非子》的記述,和氏是楚國人,但有人認為和氏的“和”與“和田”或“和闐”有關。
另外,也有人推斷,過去曾居住於敦煌一帶,後來被匈奴驅逐至遙遠的帕米爾以西的月氏國與玉有著某種聯絡。漢代的玉門關設在敦煌以西,當時居住在敦煌一代的月氏國很有可能掌握著玉石交易的命脈。假若月氏國的版圖再向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