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告和會員費,那時還沒有簡訊這一說,也沒有想到動漫等增值服務業務,更沒有提到網路遊戲,這基本上成為中國日後大成的網際網路公司的一個特徵,計劃永遠沒有變化快。
今天的曾李青已經是中國最具號召力的天使投資人之一,但在當時,他並沒有什麼融資渠道,他覺得還是透過中間人幫忙推薦,他第一個想到的是劉曉松。
劉曉松和騰訊的幾個創始人都有良好的私交:劉曉松和張志東是同事,他們兩人都在黎明電腦公司工作過,劉曉松幫深圳電信做過系統整合專案,配合劉曉松的正是曾李青,騰訊最開始註冊資本是50萬,後來增資擴股到100萬,曾李青對應的要交一筆錢,之前在深圳電信的曾李青第一次入股的時候已經是傾囊而盡,他去找了劉曉松借的錢。
相對當時的曾李青和馬化騰,劉曉松是有錢人,但他也無法一下子拿出這麼大一筆錢來投騰訊。劉曉松答應幫曾李青介紹人來做投資,曾李青自然高興,並約定以融資額的5%作為股份送給劉曉松。劉曉松向IDG的熊曉鴿推薦了騰訊,熊曉鴿和劉曉松同出湖南大學,劉曉松比熊曉鴿低3屆。
曾李青同時找了林建男,由林建男引見了香港盈科。
很湊巧的是,兩家公司都願意投資。打動這兩家的不是騰訊那份改了6遍,只有20多頁的商業計劃書,而更多是當時ICQ以億美金賣給AOL的故事在業界廣為傳播,作為ICQ的漢化版本總該值點錢吧。
有錢進來,而且都是有背景的錢,騰訊也缺錢,又不失控股權。因此,騰訊上下自然歡迎。就這樣,到2000年上半年,騰訊第一期融資後,創始員工佔據60%股份,IDG和香港盈科各出110萬美金,佔據20%的股份。
騰訊拿到這筆錢後很快就改善了伺服器和頻寬等硬體設施,同時加大了對OICQ軟體的開發和改進工作,OICQ很快拉開了與其他同類產品的差距。
到了2001年春天,OICQ突破10萬的使用者,馬化騰託網友在某新聞網站發了篇宣傳文章,很快《人民日報》下的人民網轉了這篇文章,馬化騰很高興,在內部逢人就說自己公司上《人民日報》了,其實,只是人民網而已。騰訊公司也為此組織全體員工到深圳附近的光明農場去滑草。再之後,雖然屢破記錄,但再沒有什麼大型的內部慶祝活動,一是記錄破的太多,都麻木了;二是員工規模擴張的很快,組織起來也不方便。 。 想看書來
MIH接過IDG和盈科的槍(2)
OICQ成長的很快,那段時間,馬化騰總是感慨時間過的很快,一轉眼就到了月底發工資的時間,當時基本沒什麼收入進來,看著融來的220萬美金逐步花光,騰訊面臨著二次融資的問題。但此時,整個納斯達克市場開始崩盤,找錢不那麼容易了。
兩家股東中,IDG找人接盤的積極性要高一些,他們不斷的找人,看有沒有人願意接手,因為他們是風險投資,他們主導找了好多家。在曾李青的記憶中,騰訊找新浪談過,因為新浪的汪延來深圳的時候被鎖在曾李青的辦公室裡,而馬化騰自己也稱到過北京找過王志東和汪延。雅虎也來找過騰訊,雅虎中國當時的總經理張平合也由此與劉曉松、曾李青相熟,後來張平合到劉曉松的A8做了CEO,與這大有關聯。騰訊也找過搜狐,對此時任搜狐CFO和總裁的古永鏘對此有過確認,但搜狐也想不明白怎麼賺錢,也放棄了。關於騰訊尋求投資的案子也被遞送到聯想投資的人手裡,但沒有到聯想投資總裁朱立南處就被否決了。
相比來說,香港盈科則態度很曖昧,他們有段時間表示自己可以考慮跟進,過段時間又表示還是再等等看,並由李澤楷本人在香港盈科旁的一家露天茶餐廳裡和騰訊簽定了一個預投資的協議,並支付了一筆不菲的定金。
香港盈科很想進內地市場,他們一直有很強的進入內地的企圖心,但當時香港盈科在做與亞洲衛視之間的那場著名的收購,沒有多少現金,所以,他們在一直評估騰訊的變現價值,騰訊的價值在於其有著迅速增長的網際網路使用者,香港盈科想過把這些使用者與電影業結合,專門請香港商業片的王牌導演王晶到深圳與騰訊公司談,結果是可想而知。香港盈科也找過中公網的謝文談,來自謝文的描述是,香港盈科曾與謝文草擬協議,聯合霸菱基金給中公網註冊6000萬美金,其中4500萬美金用來收購騰訊。不過,由於在協議草簽後不久,謝文被其同學兼老闆康健開除,對應的與騰訊的收購計劃也雞飛蛋打。香港盈科也把騰訊推薦給自己的關聯方TOM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