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進天后宮,但見宮中的天井裡插滿了樹棍,樹棍間橫擱著一根根毛竹杆子,杆子上掛滿了一匝匝整齊而白淨的面線,裡頭麻雀喳喳喳亂叫,你如果衝著天井大喊一聲,或向天井猛扔一塊石頭,轟的一聲,麻雀便會沖天而起,天空為之驟然暗了一下。
十一
天后宮並非一方聖地,夜闌更深時分,在這裡也演繹過男女偷情的荒唐劇,並且,還因此發生過個別家庭不幸事件。不過,這更多的是時代的錯,是歷史的錯,而不是男女雙方當事人的錯。的確,人窮得急了,什麼事情都難免幹得出來。
十二
1978年(一說1979年),天后宮被改建成為“芙蓉影劇院”。兩年之後,芙蓉影劇院被拆除,在它的部分原址上,建起了一座“芙蓉娛樂城”,裡頭設有影像播放廳、檯球室和網咖。
今天,天后宮其原來的模樣已蕩然無存,它基本上被改造成了一個雜亂無章的住宅區。在這片住宅區裡繞來鑽去,你怎麼也無法確定當年那個戲臺之所在,而這個戲臺,過去令多少人為之神魂顛倒啊!
1983年至1993年,在芙蓉南首的布袋塘,一班信男善女,又集資建起了一座天后宮。這座天后宮是名副其實的天后宮,儘管我沒有去過,但聽人說,它裡頭供奉著天后娘娘,娘娘面前香火很旺呢。
我不知道這是進步,還是倒退。
不過,我敢說,這座新的天后宮,哪怕它今天地面鋪的是金磚、銀磚,但也斷斷不可能像舊時的天后宮一樣,常常會贏得波濤洶湧的“人浪”,儘管舊時的天后宮,時常塵土飛揚,其地面鋪的盡是那些一分錢也不值的泥土!
同時,我堅信不疑:不管這座新的天后宮今後如何了得,香火如何之旺,但它怎麼也不可能像舊時的天后宮一樣,贏得當地童叟婦孺的心,成為民眾的精神家園。
2005年6月11日於樂成馬車河
芙蓉街(1)
“芙蓉”是花,它不論草本、木本,都很美。所以,像芙蓉一樣的街應該很美。但提起芙蓉街,外地人卻往往不講面子,會赤裸裸地揭它的羞:“什麼芙蓉街,那簡直是牛糞街、豬糞街!”
說芙蓉街是牛糞街、豬糞街,那不冤枉。在鄉村,大凡作市的地方,差不多都有牛糞街、豬糞路。只是論等級,那個時候,芙蓉的牛糞街檔次恐怕高了一些,特別是下雨天,其街上的牛糞軟化了,赤腳踩上去,四個腳趾丫裡會冒出紅紅的糖漿一般的東西,這東西熱乎乎的,很可愛,過不了多久,它會讓你的腳趾丫發癢,繼爾讓你的腳趾丫發白、蛻皮以至潰爛。潰爛了,你的腳就寶貝了,就成了“香港腳”了。
小時候;一到暑天;我的腳就遭殃——暑天我總是穿木屐,木屐裹不住腳,於是我兩隻腳的小趾丫,差不多天天吃“牛糞糖漿”,由於吃多了,它們常常爛開小口子,這些小口子,紅紅的,一碰上水就痛,特別是讓小草根戳了,痛得讓人直跳跳,還拼命叫皇天。那時,街道是石頭鋪就的,顯得高低不平,有些低窪路,天一下雨,其石縫間總是積滿“牛糞糖漿”,我和小夥伴們每次經過,總是扭著身子,在路中間的乾淨石頭上跳來跳去,生怕雙腳沾上那些寶貝東西。好在我和小夥伴們常常下海,而海水能消炎,因此,我們的腳趾丫終究沒有被爛穿。
也許有人會問,芙蓉街哪來那麼多牛糞?這個問題好回答。芙蓉是大芙蓉、小芙蓉、雁芙(湖)、嶺底四個公社的統稱,方圓幾十公里,除了芙蓉街地處海邊外,其他地區都是山區,山區牛多,而牛多牛糞自然就多;再說,芙蓉街闢有牛行,趕集的時候,街道上常常人牛同行,而牛在街上走,街上就免不了有牛糞。其實,作為牛的主人,如果不是趕牛上市,他們是斷斷捨不得將寶貝牛糞留給你的。你想想,那一坨坨冒著熱氣像剛出爐的生日蛋糕一樣可愛的糞疙瘩,它們是多麼的珍貴啊!在那個肥料奇缺的年代,一個糞疙瘩,可以滋潤好幾屁股地,而拿它來換取貨物,差不多可以換回幾根繡花針,或換回五六尺洋線呢。恰恰是因為這個緣故,有的牛主人趕牛上市時,身後揹著一個糞筐,他眼睛盯著牛屁股,說什麼也不肯讓自家的牛糞落入他鄉,白白送給人家。所以,芙蓉街牛糞多,那不是芙蓉街的錯,而是外來牛的功勞,是牛和牛主人對芙蓉街的一種心疼式的貢獻。
當然,說芙蓉街是“豬糞街”,那卻是另外一回事了。
豬是誰養的?豬是街上人自己養的呀!
街上人都是“城裡”的人,怎麼能養豬呢?養豬那是沒有文化的農民乾的營生,是髒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