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頁)
龍山文化距今約4000年至5000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屬銅石並用期,因1928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的城子崖而得名。一般認為商文明直接來自龍山文化,其前為大汶口文化。
語言學家李葆嘉在《論中國語的歷史與歷史中的中國語》一文中說:“20世紀上半葉,一些西方學者已經指出南島語和漢泰語之間的關係比漢泰語和藏緬語的關係更密切。與之同時,還有許多藝術史家、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為了說明南島文化與中國中南部早期文化的一致性而做了大量論證。凌純聲根據印度尼西亞和中國懸棺葬的分佈情況,認為印度尼西亞人來源於洞庭、鄱陽湖之間,又推定‘東夷’就是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人 的祖先。美國人類學家楊江認為,早在公元前4000年,馬來…波利尼西亞人的祖先就開始了從中國東南出發的長途遷移活動。他們向南穿越印度尼西亞,向東到達南太平洋諸島。絕大多數遷往南洋的夷越,至今還保持著與古越族相類似的文化習俗。”
這些語言學結論是否完全正確還難論證,起碼“無風不起浪”。中國大陸與南島文化之間確實存在密切的文化聯絡,只是把起源方向調整一下可能就正確了。比如,實際上中國東部出現的部分人群是1萬多年前第四紀冰川融化時從赤道回潮到中國大陸去的。當然也有可能這些地區是互相交流的。比如在冰帽擴大期,中國大陸的人類被趕到迴歸線之內的赤道附近,然後在融化期他們又回到北方,發展之後部分人又擴充套件到赤道附近,這是有可能的。在證據稀少的情況下認定有文化聯絡就可以了,不要過早下結論誰是誰的祖先。
撇開來去先後的爭論,對於聯絡性的存在大家是沒有異議的。
這裡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假如沒有航海能力,無論是從山東半島到遼東半島還是中國大陸向太平洋群島進發(或者反向)都無法進行,所以,即便我們暫時沒有發現考古方面的證據,我們還是必須要承認,古代很久以前人類就具有超乎我們想象的航海經驗與能力。否則以上這些語言學上的結論就不存在。當然,我們或許對此有另外一個解釋,那就是所有這些目前看起來隔絕的地方由於海平面大幅度下降全部都陸地相通了。
西方學者蒲立本()所著《上古時代的華夏人和鄰族》也說:“臺灣北部大岔坑的繩紋陶文化,依碳14測定,年代是公元前3500年左右。這種文化與大陸福建和江西的新石器文化有關,這兩地的文化目前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臺灣西南部的鳳鼻頭文化,年代在公元前1000年至2000年之間,張光直(1977:169)將其歸類為龍山型,與大陸沿海文化關係甚近”。
如此多的考古證明了的不同地區的文化聯絡,比如核心在山東的龍山文化與臺灣之間的聯絡就很讓人意外和警覺。在新石器時代如此廣泛聯絡,我們不能認為他們都是在河邊洗手不小心掉進海里的魯濱遜,必須承認古代人早就有主動航海的能力,而且他們可以航行得很遠。假如這個聯絡在6000年前,我們可以說他們之間陸地相接,假如在其後的時段則應該考慮一些航海工具的發展。
假如到杭州灣的河姆渡考古遺址就會看到一把距今7000~6500年、殘長62cm、柄寬、槳葉長、厚2cm的木槳。有槳一定有船!
長江中下游以及沿海地區在新石器時代肯定有獨木舟存在。專家估計,獨木舟在中國的出現應該是10000…8000年前。
商朝的海洋特色非常鮮明,這一點已經無庸質疑,並且就人種方面許多人提到他們與太平洋人群的聯絡。但是傳統在描繪“三代”圖景時很少有人提及這一點,我倒不覺得這是某些學者故意,但事實是,這個欠缺直接導致了一個疑問的提出。商人發源於海邊(山東),假如在海邊沿岸找不到文明的根源,例如龍山文化的光亮黑陶以及青銅器的冶煉起源等在那裡找不到起源,那麼勢必要繼續向海外尋找。但由於商的海洋特性被掩蓋了,所以它的海洋根源也被掩蓋了。這本書的一個目標就是把商人的海洋性給提出來,並且適當解釋他們的起源與外部的聯絡。
這樣一個觀點越來越多地被人提起,山東曾經出土有大量的歐羅巴人種,並且這一地區的歐羅巴人種現象直到公元5世紀還很明顯,唐以後才趨向蒙古人種。在這一地區的漢墓中畫像中看很清晰地看到,2000年前一群騎馬的大鼻子奮力抵抗著蒙古人種。奇怪的是那些蒙古人種卻划著船!假如不是我親自看到這些畫面我根本不相信這是真的,假如不是事先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