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迅速調配船隻於1月1日報到,2日將物資全部上船。
△3日開船至港口,當晚在港口宿,請裡商公社準備1000人的住宿地點,裡商支援勞力在移民到達港口後,必須有組織地與移民見面掛鉤,做好物資捆紮,以便隨時行動,避免臨時混亂。
△4日行軍至安置點,行軍秩序,軍樂領先,連跟營,排接連,正職領先,副職壓後,小人跟大人,物資隨戶,人到物資到,做到搬運不亂,一次移清。
△關於移民途中吃飯問題,移民與本公社勞力一律自帶兩天干糧,到達後在安置區準備供應。
△建立醫務組若干人,本社派出兩人,請裡商公社派出若干人隨軍行動,並建立隨軍宣傳鼓動隊若干人,到處鑼鼓喧天,一邊行軍,一邊吹打,一邊鼓動,使人人精神飽滿,個個心情舒暢。大行軍的移民是一項新的工作,必須政治掛帥,加強領導。公社確定成立四大隊移民委員會專門負責勤儉、曙光兩社的移民領導,委員會共七人。
從這份計劃看,移民前的準備和大行軍的行動辦法都安排得挺周到的。但這是一個家、一個村的搬遷,意味著他們將永遠告別生活了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故土。要知道,他們移到一個地方,不是去過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是去重新建立新家,是去重新再生活。他們的離別,肯定是淚水灑滿了行軍路。
我們從一份移民“總結”中更能看出那個時代遷移的原貌:
這次組織大行軍遷移,首先是政治掛帥,以虛帶實,放手發動群眾。一是大張旗鼓地開展了宣傳鼓動工作,大講共產主義,大講人民公社,大講新安江的躍進形勢,展望將來,樹立建設新家鄉的信心。繼而,又進一步放手發動群眾,對於為什麼要壓縮物資問題,要不要壓縮物資,哪些物資要帶,哪些物資不要帶,展開了廣泛性大辯論,大談公社化、生活集體化的優越性,大辯帶與不帶的界限。透過這一場熱烈的鳴放大辯論之後,統一了認識,克服了樣樣捨不得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各戶整理物資,要帶的都洗刷乾淨,分別扛的挑的捆紮起來;不帶的物資,出售給供銷部門。當時全村有病人52人(大多數患流行*冒),經過治療以後,有40人能參加行軍,4個病人,用擔架送去安置區醫院繼續治療,一個孕婦可行路,兩個產婦分娩不久需緩遷。此外,須用擔架代步的老年人有14人,小孩35人。
調配兵力,掛鉤到戶,部署遷移行動。安置區大墅公社,在接到移民物資搬運清單以後,立即部署遷移行動。一是調配兵力,組織4個運輸營,共1442個運輸戰士和22個補充運輸員,根據移民物資數量掛鉤到戶。二是組織隨軍醫務組,醫師兩人、保健員一人、接生員一人和急救擔架隊16人,進行遷移前的巡迴醫療和途中的救護工作。三是組織宣傳鼓動隊19人,佈置三組,做到標語口號沿途紅、經過村紅、新宅結綵滿堂紅,並分成洋鼓洋號儀仗隊、鑼鼓舞蹈隊,一邊行軍,一邊吹打,每到一個茶水招待站,開展說唱鼓動,做好隨軍宣傳鼓動工作。
一位叫王林德的農村文化人見證了那一段讓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他說:“那年,我已12歲,那時的情景,依稀還能記得一些,青壯年都忙於搬運傢俱,從閬苑到姜坑有15公里左右的路程,有三分之二都是崎嶇不平的山道,大人們一天要搬兩個來回,像我這樣讀小學五六年級的小孩,也輟學加入了搬家行列。每天挑著十幾公斤板凳之類的傢俱來回行軍搬遷走一趟,兩個小肩腫得像塗了紅的饅頭。母親流著淚說:乖囝,罪過了,歇會吧!最可憐的還是那些六七十歲的老人,他們一步三回頭,五步一駐足,那眼眶中溢位的老淚在無聲地向人們傾訴著離別家園的無奈。有少數老人甚至任憑幹部怎樣勸說,也捨不得離開家。初夏時節,洪水頻發,一夜之間,水就漫進了房屋,老人們逃到了樓上、屋背上,親人們只好用木排把他們救下來,轉移到安置地。即將成熟的小麥、蠶豆,來不及收割的油菜成片成片淹沒了,我們移民沒有太多的怨言,沒有太多的罵娘,新中國剛成立,就建成了新安江水庫這樣的大型水電站,不容易啊!”
新安江水庫移民在特殊背景下的特殊國家行動,如果不處在那個特殊的時代,新安江水庫移民也絕不會出現“大行軍”。如果不再遭到三年自然災害,新安江水庫移民也絕不會經歷那麼多的辛酸。
這是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給新安江水庫移民帶來的悲劇。
txt小說上傳分享
1.一份令人心酸的調查報告(1)
……在那些日子裡,我曾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