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2/4 頁)
題。
但是來此遊玩的人,卻從不走陸路。因為包括修真者在內,沒幾個人敢從焚天坑經過,而天塹山脈那邊,既然號稱“天塹”,路途的險峻和艱辛可想而知,所以大家都是坐船而來。以此之故,牧野原海邊的幾個小漁村,漸漸成為了渡口。
東面是細潮灣,相傳斷虹海對面有一座神山,連海里的海妖都不敢造次,這裡風平浪靜,所以得名細潮灣。北面是紫漩港,因為出海往北約八百里,有一片紫色的海水,相傳紫海中間是一個巨大的漩渦,一旦靠近就會被吸了進去,神仙都救不了,因此得名紫漩港。西面就是湘霖渡,得名源自這個漁村的一個傳說。相傳在古時候,村裡有個孝女名叫湘霖,因為父親和哥哥出海打漁,數月未歸,便獨自駕著一條小漁船出海,歷經艱險終於將父親和哥哥平安地救了回來。村民為了紀念湘霖的孝心和勇氣,將漁村命名為湘霖村,後來的渡口也自然而然地被人稱作湘霖渡。
五天後,高庸涵到了湘霖渡。
經過盛世四百多年的不斷修葺,湘霖渡已經成為三個渡口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因為隔海不遠就是太河源,而太河源一直都是南洲大陸的中心。尤其是近幾年,大衍國覆滅,大衍國皇太子葉厚聰在太河源定都,建南州國以後,由於受到源石族等異族的逼迫,不得已透過海路運轉物資,湘霖渡作為極其重要的一箇中轉站,早已沒有了漁村的模樣,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規模頗大的城鎮了。
由於到湘霖渡的時候接近黃昏,已經沒有出海的船隻,高庸涵只得找了一家小旅館,暫且安頓下來。一夜無話,第二天一大早,高庸涵來到渡口,登上了一艘陶氏商行的貨船。在船上,很意外地,又遇到了在清溪鎮遇險的那幫子商行武士。
商會一共有四大商家,分別是人族的陶氏,千靈族的真氏,鳳羽族的鳳鳴氏和御風族的黃氏。其中,歷史最為久遠,底子也最為雄厚的,就數陶氏了。
早在大衍國創立之前,厚土界就已有好幾個大商家,而陶氏起初連名號都排不上。天機門崛起以後,時任陶氏宗主的陶嶽堂,拿身家性命全押在天機門上,並全力支援天機門弟子葉懷遠統一天下,隨著大衍國的建立,陶氏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其他的幾大商家,除了羊舌氏外,其餘的均因為各種原因遭到打壓、排擠而逐漸沒落。羊舌氏歷來的家訓是不過問國事,所以得以倖免,仍舊做他們的珠寶玉器生意。作為回報,陶嶽堂從運送軍糧開始,到後來逐漸獲得了近乎壟斷的運輸生意,陶氏由此發家;經過數代人的努力,千餘年前,陶氏商行遍佈整個厚土界,成為和羊舌氏並駕齊驅的兩大鉅商。
九百多年前九界坍塌,厚土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天災,大衍國損失極大;適其時,諸多異族不知從何而來,突然之間佔據了大片區域。陶氏宗主非常精明,捐出大量錢財,承擔了浮雲城重修費用的一半,並利用商家的便利和遍佈天下的眼線,為大衍國帶回了許多異族的訊息。為了酬謝陶氏的功勞,大衍國皇帝破例賜予其宗主輔國公的爵位,陶氏既富且貴,風頭完全壓制住了羊舌氏。再後來,在玄明盛世前的戰亂中,陶氏屢立大功,和葉氏皇族的關係更加密切,也因此遭受了極大的損失。隨後由皇室出面,極力撮合下,陶氏和羊舌氏聯姻,到玄明盛世時,羊舌氏已經完全被陶氏吞併,兩家基本上合為一家,陶氏再次崛起。
對於陶氏商行,高庸涵從心裡來講,還是十分佩服的。但是在東陵道任兵馬大元帥時,卻與陶氏在東陵府的大掌櫃陶敦方,發生了極大的爭執。
此人雖然名字叫“敦方”,可是為人卻一點也不敦厚,時常有欺行霸市的惡行傳出。大衍國滅亡以後,陶敦方以為有機可乘,曾四下活動,試圖為他那不學無術的兒子買官,輾轉託人找到高庸涵,被高庸涵毫不客氣地給攆了出去。後來,高庸涵無意中查到,陶氏竟私下打探東陵府的的防禦法陣圖,要不是陶敦方見機的快,及時收手,陶氏在東陵府的勢力,都可能被高庸涵連根拔起。為此,陶敦方把高庸涵恨的要死,而高庸涵則對陶敦方十分不屑。
以此之故,高庸涵不願多事,一上了船就獨自坐在船尾,誰也不理靜靜地看著海面。
“咦?老弟,是你啊?”
高庸涵抬頭,看著面前的這個商會武士,依稀覺得有些面熟,皺眉道:“你是?”
那個武士也不客氣,一屁股坐到高庸涵身邊,伸手從腰間取下一個酒囊,“咕咚咕咚”喝了幾口,衝著高庸涵笑道:“嗨,我們半年前在清溪鎮見過的,你忘了?”
“哦,”高庸涵點點頭想起來了,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