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否則,還款壓力就會比較大。
基於對以上因素的分析,消費者應理性地作出是否進行貸款消費、如何進行貸款消費的決策。同時,還應更多地關注宏觀經濟狀況,並學習一些基本的經濟學知識,以幫助自己作出更準確的判斷,避免因財富變成“負資產”而給自己帶來困擾。
紙上富貴——數字帶來的片刻歡娛
2007年的一天,我與一位老朋友久別重逢。看到他氣色很好,而且面帶喜色,我就問他:“最近是不是有什麼高興的事啊?”他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我不是做了些股票投資嘛,小賺了點兒。”後來他又說股市裡賺錢也不太難,近期用這些錢換了車,買了高檔手錶。
一年以後,我們又相遇了。聊起近況,他顯得比較沮喪。由於他沒有及時兌現股票投資中的贏利,在股票大幅下跌的過程中,又沒能果斷出場,不僅此前的贏利全都還給了市場,連本金也虧損了不少。按他的說法,就是紙上富貴了一回。
沒有經過歷練的紙上談兵是空洞的,沒有兌現的紙上富貴是虛無的。在證券投資中,很多人常常因為賬面上的暫時贏利數字而欣喜若狂,卻忘記了把這紙上的富貴及時兌現,最終不僅沒有鎖定勝局,還由盈轉虧,甚至遭受了難以彌補的損失。
大到國家,小到個人,紙上富貴的現象普遍地存在著。對於國家來說,紙上財富憑空蒸發,會對經濟體系造成嚴重影響。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泰國、韓國等東南亞國家的貨幣大幅貶值,購買力大大減弱,此前數字上的財富大幅縮水,此後長時間處在經濟衰退的境地中。再如自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實施後,日本所持有的美元資產,因美元貶值而蒙受鉅虧,由此產生了日本經濟失去的10年。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也不乏類似的例子——
2008年初,有位期貨投資者用5萬元的資金全倉做多豆油,之後豆油一直處在上漲的趨勢當中,她就把結算回來的贏利不斷加倉,其賬戶資金曾一度多達1400萬。但由於一直是全倉做多,在最後一次較大幅度的回撥中,她的資金虧損到只餘約4萬元。
資產的貶值,會給個人和家庭帶來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損失。在財富增長的過程中,人們通常會相應地提高自己的消費水平,同時也會得到較多的自我滿足感和幸福感。但是在消費水平提高後,紙上的財富迴歸原點,這種反差所帶來的痛苦可想而知。
人的決策中常常有不理性的成分,這種不理性在原本就非常抽象的投資過程當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證券投資中,常常有人在買了股票之後,由於股價節節上漲,陶醉於賬面上的豐厚收益,卻忘記了市場具有波動的特點,最終把利潤還給了市場。在2007年的股票大牛市中,相信此類投資者不佔少數。在期貨交易中,也出現過短期內用5萬元賺到1500萬的傳奇人物,但這位傳奇人物也因未將收益及時兌現,而最終重回起點。近年來,有些人透過買賣房產,賺得盆滿缽滿,但也常有炒房者沒能在需求旺盛時及時出手,因而揹負鉅額貸款,並最終遭受虧損。
投資過程中,成敗往往只在一念之間,而理性的態度會幫助投資者作出正確的判斷。在本書中,“理性”這個詞將貫穿始終。筆者認為,這也是從生活中發現投資的本質,在投資中持續贏利的唯一方式。如果不能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意志和行為,就難以避免投資失敗。
理性地分析紙上富貴的現象,我們不難發現,它大致是由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所導致的。
首先,沒有把數字上所體現的財富具體化,因而忽略了財富的真實價值。這個理由聽起來似乎荒謬,但確實是很多人的真實情況。在投資過程中,很多人過於關注數字的變化,而沒有將數字產生的影響具體化,最初還是在進行投資,而到後來,僅僅將其當作一場數字遊戲。雖然這樣有助於以良好的心態進行投資交易,但如果始終保持這種心態,則往往容易對盈虧變得麻木,最終悔之已晚。正如前面所舉的例子,用5萬元進行期貨投資,在獲得了近300倍收益的時候,如果及時、適當地減輕參與的頭寸,兌現部分或全部紙面利潤,何至於最終後悔莫及。
其次,投資態度不切實際。如果對經濟環境缺乏理性的認識、憑空想象甚至妄想市場走勢和投資收益,就容易高估市場態勢和利潤,而不能及時兌現紙面的收益。或許會有人認為這是貪婪所致,但貪婪在投資中並不是壞事,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適度的貪婪對投資有促進作用。但對於投資者來說,妄想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因此,在投資過程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