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極有可能使資產成為“負資產”,給自己帶來麻煩。任何資產,甚至包括房地產這種固定資產,其價值都是隨著市場需求而發生變化的,這種由供需關係變動所引發的價格波動,有些時候會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期。所以,如果貸款消費之後,所購得的物品價格大幅下降,就有可能使尚未償還的債務高於當前物品的價值。 。。
方寸間的誘惑——信用卡非理性消費及陷阱(4)
以分期購買電腦為例。眾所周知,在數碼類產品中,電腦更新換代的速度較快,舊型號產品的價格貶值也比較明顯。比如分兩年期購買一款價格為1萬元的新型號的高配置電腦,一年後,該電腦的市場價格大致會下降一半左右,而剩餘未償還的貸款額有可能超過市場上該產品的新品價格。這時,如果再算上自己使用一年所產生的折舊,這臺電腦就是一筆不折不扣的負資產。
在分期購買汽車、家用電器方面,同樣的情況也普遍存在。在這個時候,有些讀者有可能會想,買房子總不會有問題吧,因為房子畢竟是一種固定資產,而且房價一直在上漲。事實上,這也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政策的調整會對土地價格產生影響,導致房產價格可能出現較大變動。房產價格最終還是會受到市場供需關係的影響,如果大多數人已經沒有能力承擔高企的房價,則需求必然會減弱。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的香港,就出現了房地產價格大幅跳水的情況。時至今日,香港仍然有大量的房地產價格沒能回到1997年的高點。
“負資產”的出現會令人備受困擾,如果持有資產,並且繼續履行債務,會遭受損失;如果終止履行債務,則會面臨違約和信用危機等多方面問題。貸款的過程,是契約形成與履行的過程,雖然資產成為“負資產”會使所有者產生不平衡的心理,但只要還可以履約,就理應遵守貸款協議。很多時候,市場在經過過度的虛假繁榮和大規模的非理性消費之後,會出現嚴重的蕭條。此時經濟有可能出現明顯的衰退,不少行業的從業人員的收入水平會大幅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可能出現無力繼續履行貸款契約的情況。按照協議,貸款者的資產會被收回,這樣一來,原本價值高昂的資產,就變成了吸走消費財富的“黑洞”。
消費者在進行貸款消費之前,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理性的判斷。
首先,要考慮自己的消費目的是出於消費本身,還是出於投資的需求。如果是基於消費的目的,那麼最重要的是選擇適合自己的商品。比如,購買膝上型電腦時,市場上中檔配置的產品就已經足夠滿足使用需求,其價格下調空間也相對有限,這類產品是合適之選。在購房時,對於三口之家來說,一個正常的三居室就足夠使用。此時即使手上有足夠的資金可以承擔更高的首付款,也沒有必要超出自己的支付能力,並寄希望於未來不確定的收益,而購買四室、五室的超大面積住宅。如果是基於投資的目的購房,則是完全不同的思路。因為此項投資即意味著想要獲得買賣差價或者是租金收入,此時要考慮的就是房產的增值空間,以及房屋租售比等因素。關於房地產投資的思路,筆者將會在後面的章節進行詳細闡述。
其次,要考慮到自己對貸款的償還能力。如果貸款額度較高,則需要在完全償還之前,始終定期支付較高的還款額。這對於收入並不穩定,或者支出存在不確定因素的消費者來說,存在較大的壓力。比如剛剛結婚的年輕夫妻,收入尚不穩定,將來還要撫養子女、贍養老人,若此時貿然買入自己收入勉強能承擔月供的房產,則有可能存在較大的風險。相對來說,選擇月供壓力小的房產,並且在支付首付款之後,手中仍留有一部分可支配的資金以應對不時之需和各種風險,不失為明智之舉。
第三,要考慮到償還週期。償還週期越長,存在的不確定因素就越多;週期越短,則短期要承受的還款壓力就越大。所以,消費者應儘可能周詳地考慮。如果商品的價格較高,那麼在考慮這個問題時,還應顧及自己目前剩餘的適合工作的年數,以及未來工作收入的穩定性。這樣才能避免因當前的衝動消費而給今後的生活帶來過大的壓力。
比如,一個家庭需要購買住房,就要根據家庭的收入情況、家庭收入的穩定性以及主要收入來源者的年齡來進行綜合考量。一般來說,每月的還款額度不高於家庭收入的1/4,是比較理想的狀態。購房者儘量不要使還款額度超出家庭總收入的一半,否則一旦出現利率上調或者收入不穩定的情況,就會對生活產生較大的影響。同時,最好能在主要還款人年富力強、事業發展穩定的時候還清貸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