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你把美玉當作寶物。如果把玉給了我,那麼我們兩個人都喪失了寶物,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寶物吧。” 獻玉的人叩頭,然後對子罕說:“小人懷中藏著寶玉,到哪裡都不安全,還是把它送給您吧。這樣就可以免於被人謀財害命了。”於是子罕就把美玉放在自己住的地方,讓玉工雕琢它,然後又賣了出去,把錢給了獻玉的人,讓他成了富翁,然後送他回家去了。魯襄公二十九年,鄭國發生饑荒,而當年的麥子還未收割,老百姓困苦不堪。擔任上卿的子皮根據父親子展的遺命,給國內的人分發糧食,每戶一鍾,鄭國人沒有捱餓。子皮也得到了鄭國百姓的極大擁護。 子罕聽說這一情況後,說:“多做善事,這是百姓所希望的。”後來宋國也發生了饑荒,子罕便請示###公,要求拿出公室的糧食借給百姓,讓大夫們也都把糧食借出來,子罕自己的家族借糧食給別人,卻不寫借據,不要求別人歸還,同時還以那些缺乏糧食的大夫的名義,借給百姓糧食。宋國人也沒有捱餓。晉國的叔向聽說這些情況後,說:“鄭國的罕氏(子皮的家族)、宋國的樂氏(子罕的家族)肯定會長盛不衰,他們應該都能夠執掌國家的政權吧!這是因為民心都已歸向他們了。以其他大夫的名義施捨,不只是考慮樹立自己的德望名聲,在這方面子罕更勝一籌,他們將與宋國共存亡吧!”子罕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廉潔奉公,恪盡職守的早期代表,他的行為直接影響著後來的公僕們。尤其在反腐倡廉的今天更具有重大的意義。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史鰌尸諫美名傳,靈公可曾得安寧
衛靈公在位的時候,蘧伯玉雖有德有才卻不被任用;彌子瑕無德無才反而擔了大官。衛國的大夫史鰌很擔心,多次規勸衛靈公,但是靈公不採納史鰌的意見。史鰌生了重病,快要去世了,對他的兒子說:“我如果死了,就把屍體停放在北牆根。生前我不能讓國君任用蘧伯玉,撤掉彌子瑕的官,這是沒有盡到幫助國君改正錯誤的責任。活著的時候不能不能幫助國君改正錯誤的人,死了以後也不能按照大夫的禮儀辦理喪事。把我的屍體放在北牆根,對於我來說足夠了。”史鰌死後,衛靈公去弔喪,見屍首停在北牆下,很吃驚,問這樣做的原因。史鰌的兒子就把父親生前的話一一告訴了衛靈公;衛靈公很不安,十分激動地說:“老先生活著的時候一心要推薦賢才,除掉卑鄙小人,至死都不懈怠,現在又用遺體來規誡我,真是一個無限忠誠的人哪!” 於是衛靈公馬上召見蘧伯玉,把他封為上卿,撤了彌子瑕的職。並把史鰌的遺體搬回到正廳上,完成了祭奠的禮儀才回去。衛國因此得以治理。史學家對史鰌給予了高度評價,讚揚他對國家忠心耿耿,直言敢諫,至死不衰的精神。
一門英烈真風采,俠之大者董安於
春秋末年,晉國國政把持在韓、趙、魏、智、範、中行六個正卿手中。六卿則左顧右盼,各懷腸肚,警覺地注視著周圍的風吹草動,只要有機會,都想削弱對方,從別人身上謀取利益。勢寡力弱的趙簡子,欲建一座城池作為自己的戰略據點,他將這個任務交給了自己的家臣董安於。董安於出身史官世家,先祖董狐,孔子稱為“古之良史”。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人後文韜武略,忠義仁愛。董安於審時度勢,將睿智的目光投向遠離其他五卿的太原盆地,在背靠龍山、面臨晉水、北依盂邑(今太原陽曲東北)、南帶梗陽(今山西清徐)的汾河西畔築建了晉陽城。城中的建築,以銅柱取代木柱,城牆由板夾夯土而成,牆骨選用丈餘高的荻蒿等植物主幹,泥土中摻和雞蛋、食鹽。這些都是春秋之際建築方面的一個創舉;使這座城池成為日後趙氏與其他五卿抗衡角逐的可靠後方和軍事堡壘。晉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趙簡子向邯鄲同族趙午索要自己寄放在他那裡的500戶奴隸,準備充實晉陽。趙午雖然應允,卻遭到他父兄的反對。霸悍的趙簡子一怒之下,誅殺了趙午。結果,導致了趙午之子趙稷與家臣涉賓的邯鄲叛亂。依據當時晉國“始禍者死”的成法;晉定公隨即派遣籍秦率兵前往征討。同為六卿的範氏、中行氏,與趙午是姻親關係,便在暗中與趙稷結為同盟。董安於覺察到形勢的嚴峻,趕緊提醒趙簡子:“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發制人。”趙簡子害怕擔當挑起禍端的罪名,沒敢答應。董安於的建議很快傳到範氏、中行氏的耳中,他們聞風而起,聯手擊敗籍秦的軍隊,又揮師向趙簡子撲來。趙簡子退守晉陽,堅固的晉陽城令來犯的範氏、中行氏束手無策。 就在範氏、中行氏兵圍晉陽之時,晉國的其他三卿出於各自利益的考慮,聯合向晉定公請命:嚴懲三個挑起禍亂的正卿,及早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