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人的這番講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裡相會。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悽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絃,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臺。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強秦奮起需摁首,懸樑刺骨六國合
公元前403年,中國進入了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透過征伐漸漸的只剩下了七個國家,號稱“戰國七雄”它們是齊、楚、燕、秦、韓、趙、魏。而秦國在孝公時期透過商鞅變法強盛了起來,秦主又素有一統之野心,便不斷髮起戰爭,佔領六國土地,這個時期就需要六國統一戰線,聯合抗秦,蘇秦就在這個時候應運而生了。他是洛陽軒里人(今洛陽東郊太平莊一帶),戰國時期的韓國人,是與張儀齊名的縱橫家,可謂“一怒而天下懼,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農家,素有大志,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多年。蘇秦很想有所作為,曾求見周天子,卻沒有引見之路,一氣之下,變賣了家產到別的國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東奔西跑了好幾年,也沒做成官,後來錢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裡人看到他趿拉著草鞋,挑副破擔子,一付狼狽樣。他父母狠狠地罵了他一頓;他妻子坐在織機上織帛,連看也沒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給他做飯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開了。蘇秦受了很大刺激,決心爭一口氣。從此以後,他發憤讀書,鑽研";周書陰符";,天天到深夜。有時候讀書讀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 雖然很疼,但精神卻來了,他就接著讀下去,還把頭髮用帶子系起來拴到房樑上,一打瞌睡,頭向下栽,揪得頭皮疼,他就清醒過來了。這就是後來人們說的“頭懸樑,錐刺股”,用來表示讀書刻苦的精神。就這樣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識比以前豐富多了。在有所收穫後,重新出遊,至秦,不被用。正好遇見燕昭王廣招開下賢士,蘇秦入燕,深受燕昭王信任。蘇秦認為,燕國欲報強齊之仇,必須先向齊表示屈服順從,將復仇的願望掩飾,贏得振興燕國所需的時間。其次,要鼓動齊國不斷進攻其它國家,以防止齊國攻燕,並消耗其國力,為此,他勸說齊王伐宋,合縱攻秦。公元前285年,蘇秦到齊國,挑撥齊趙關係,取得齊愍王的信任,被任為齊相,暗地卻仍在為燕國謀劃,齊愍王不明真相,依然任命蘇秦率兵抗禦燕軍,齊燕之軍交戰時,蘇秦有意使齊軍失敗,五萬人死亡。他使齊國群臣不和,百姓離心,為樂毅五國聯軍攻破齊國奠定了基礎。之後,蘇秦又說服趙國聯合韓、魏、齊、楚、燕攻打秦,趙國國君很高興,賞給蘇秦很多寶物。 蘇秦得到趙國的幫助,又到韓,遊說韓宣王;到魏,遊說魏襄王;至齊,遊說齊宣王;又往楚,遊說楚威王。諸侯都贊周蘇秦之計劃,於是促成了六國之王結盟於洹水;蘇秦也成了一人而佩有六國相印的風雲人物,回到趙國後,趙王封他為武安君。秦知道這個訊息後大吃一驚,此後十五年,秦兵不敢圖謀向函 谷關內進攻。 蘇秦透過刻苦學習達到了他的政治野心和榮華富貴。雖然他的人品後世多有貶斥,但是他的學習精神還是應該受到推崇的。
莫道辭玉身後事,天不養奸民為先
春秋時期宋國出了個賢臣叫子罕。有個人得到了一塊美玉,把它獻給了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的人說:“我已經拿給玉工看過了,玉工認為它是寶物,所以我才敢進獻給您呀!”子罕說:“我把不貪婪當作寶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