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很完善,為了鼓勵寒門子弟讀書唐太宗設立了各級學府,朝廷設國子監,下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等六學。地方上設立州學、縣學,進入這兩級學堂的稱之為生徒,優秀者便可推薦參加科舉考試。
這個時期的科舉一般有兩種,即常舉和制舉。其中常舉每年舉辦一次,科目主要是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另外還有秀才、道舉、童子、一史、三史等科。常舉的應考者有兩個來源,一為生徒,即由各級各類學府舉薦者;二為鄉貢,即經州縣考試選拔的自學者。應考者主要集中在明經和進士兩科,因為這兩科能夠成為朝廷直接選拔官員的後備人選之一。至於制舉則是為了蒐集非常人才而特設的考試,一般幾年舉辦一次。
自隋朝創立科舉以來,到高宗皇帝和皇后武媚娘當政以來,利用科舉大規模選拔人才。但是自高宗皇帝常居東都洛陽以來,各級教育幾乎停滯。除了每一年有明經和進士兩科依舊舉辦外,其他科目都基本上名存實亡了。
武清因為“神童”光環被王百詩看中,並願意支助武清到縣城安家,並舉薦進入縣學,成為生徒。這對於這個時代的寒門子弟來說,進入縣學成為生徒,那是非常難得的機遇。
只是武清很清楚自己能有幾分能耐,對於儒家那些經典,說真的看著就頭疼,更不要說去理解了,而明經科考的就是對儒家經典的記憶,至於進士科,武清更是搖頭,除非他剽竊往後千年來那些經典詩歌,不然要他寫首詩,那是很不現實的東西,更何況還有策論,策論是這個時代對於治國理念和為官之道的論文。武清雖然知道唐朝一些大概的歷史,但對於這一時期計程車族思想了解真不多。只是身處這個時代,感受到武大娘的殷切期盼,他是不是應該也去嘗試一下呢。
於是帶著這樣的疑問,揹著老兵張興三百兩銀子的遺產,外加王百詩支助的一百兩銀子,懷揣著一份王百詩寫給縣學夫子王夫子的舉薦信便走進了文水縣城。
看著近在咫尺的文水縣城,除了城牆足足有七八米高顯得雄偉之外,踏上街道後,武清心中徹底鄙視了一番,根本沒法跟一千多年後的縣城相比,街道狹窄不說,而且坑坑窪窪,人流也不多,很多百姓都穿得破破爛爛的,偶爾走過幾個衣著光鮮的,也就那個樣子。原本以為縣城有多繁華,看來大唐的繁華也只是相對而言了。
唐朝一般通用貨幣是開元通寶,武清手裡的是銀餅子,只能先到一些邸店換成開元通寶才能使用。第一次看到這樣的銀餅子讓武清心中一愣,沒有像電視裡那樣jing巧好看的樣子,就一張餅子的模樣,一個銀餅子二十五兩,像武清手裡有四百兩,武清肯定是背不動的,只有交給了武大娘。
打聽了邸店,在邸店夥計白眼下換了二十五貫錢,算是二十五兩銀子,而後在武清的要求下去了成衣鋪,母子二人換了身整潔乾淨土黃sè的衣衫後便走了出來。因為是普通百姓,大唐普通百姓在律法中一般是隻許穿土黃sè麻布衣衫。這種事情武清也沒辦法,誰讓自己是平頭百姓呢,當然也並不是十分嚴格,只要不穿赤黃sè的衣服就行了。
透過牙子,武清母子用每月兩百錢的價格租下了城西一處佔地三畝的宅院,聽說東家急著出租,本來像這樣的宅院不下五百錢,正好讓武清母子佔了便宜,武大娘一個勁兒感謝,而武清則是心裡冷笑,很明顯他們吃虧了,不過兩百錢的價格確實很便宜了,想起原來那個世界的房租,一個單間就是好幾百,更不要說這一處擁有兩進院子的宅子。
房屋陳舊,傢俱也陳舊,好在能夠有個遮風避雨的地方,更何況這裡一次xing付清了一年的的房租。武清心裡也是很喜歡的,終於有了自己的私人空間了。武大娘也是為了不打攪武清讀書,不能影響武清學業,便安排了兩個的住處,武清住後院,武大娘住前院。
;
第七章 初到縣城
唐朝的房屋大多是木構房屋,有的加入了磚石作為承重結構。這一處宅子雖不能體現所有的大唐建築風格,但絕對是一個縮影。武清很滿意,母子倆轉悠了一圈後,到市集買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後,便開始打掃整理。武清也暫時不顧縣學的事情,按照王百詩的意思,當天到了文水縣便要求武清去拜訪王夫子的。
從下午忙到晚上,母子二人累趴下了,喝了水便各自回房歇息了。
第二ri,武清吃過飯後,便出了門,打聽之下,便來到了縣學。遞上王百詩的介紹信,這就相當於拜帖,便在門外等候。武清對於遞拜帖這種事情很不感冒,想到自古以來天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