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4 頁)
以後縮小了,比手心還小。但我把它影印、放大,使它比兩個巴掌還大。每天,當我勞累於案頭工作,抬頭準備休息一下的時候,都會看到陳列在書架上的這幅小畫。
我對這幅小畫異常珍愛,因為,在我眼裡,這幅畫實際上也是老一輩革命者的精神造像。
這是一幅速寫。畫面上,寥寥數筆勾勒出的,是戴著棉軍帽的宋任窮的側面像。畫的下方落款是:“日夜半全國土地會議閉幕時廖承志同志為任窮造像。”而在畫像一側,則留下了陳賡即興題寫的“窮像”二字。
這樣,一幅情趣盎然的速寫,連起了陳賡、宋任窮、廖承志三位老革命。對於我來說,這三位老革命,正好都是我的學習榜樣。
以陳賡為榜樣,因為他是我黨我軍隱蔽戰線的老前輩;
以宋任窮為榜樣,因為他長期從事政治工作,襟懷坦蕩,光明磊落,具有堅定的信念和黨性原則;
以廖承志為榜樣,因為他樂觀豁達,戰爭年代三陷囹圄而一以貫之,不變革命精神。
我最早看到這幅畫,是在2005年1月25日《人民日報》的副刊上。配合這幅畫,還發表了一篇文章《“窮像”背後的故事》。文章說,1997年3月的一天,陳賡的夫人傅涯去看望宋任窮,宋任窮把自己珍藏了半個世紀的這幅速寫拿出來,在畫下面鄭重地簽名蓋章後送給了傅涯。“我看到他的桌上、床上放著不少過去的照片,這幅速寫他也影印了許多張,他特別想念已先他而走的戰友們。”傅涯說。
至於陳賡題寫的“窮像”二字,傅涯認為:“這是陳賡在開玩笑。但這‘窮像’二字又是雙關語,不僅包含了宋任窮名字裡的‘窮’字,而且,那個時候正是解放戰爭進入第二個年頭,戰鬥打得很殘酷,我們的生活本來也是真窮呀!”
機智活潑,幽默詼諧,是陳賡最鮮明的性格特點之一。1960年軍委擴大會議期間,陳毅曾經說過:“陳賡像一塊玻璃,從裡到外都是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