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鍵環節,所以顯得尤為重要。人類中絕大多數人是善良的,無恩無怨的陌生人,一般是善良的。人間有邪惡,邪惡是次流,是人類的次要方面;正義善良是主流,是人類的主要方面。
行善益人,行惡損人
人的行善過程,是完善德行、積蓄能量的過程;人的做惡過程,是敗壞德行、散失能量的過程。前一過程中行為者一般會失去物質利益,後一過程中行為者一般會得到物質利益。行善有兩種情況:其一自己受損失,行善於人;其二自己不受損失,行善於人,前一種情況比後一種情況更高尚。成全他人之美的事情做多了,也就容易成全自己之美;成全他人之惡的事情做多了,也就容易成全自己之惡。利人終將利己,損人終將損己。
善惡報應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有報是正理,具有一般性。這是人類心理平衡的需要,人們既不願意自己欠他人人情,也不願意他人欠自己人情。既不願意讓他人吃自己的虧,也不願意讓自己吃他人的虧,這是心理正常者的行為方式。善有惡報,惡有善報,善惡不報是反理,具有偶然性。這是心理反常者的行為方式,將人類道德標準錯位,將自己欠他人人情,自己讓他人吃虧,認定為正常,這種做法其心理平衡。
對一般人用善,對壞人用惡
對於親人、朋友、一般人,要以善良仁慈對待;對於原來做過惡事奸事,現時沒有做惡事奸事,並且沒有較大潛在危險的惡人奸人,也要以善良仁慈對待,要給惡人奸人改過自新的機會。對於現時的惡人奸人,要以惡毒兇狠對待;決不可憐惜蛇一樣的惡人,對惡毒者仁慈,就是對善良者犯罪。對惡人必須以惡人之道,還治於惡人之身;以惡對惡,以牙還牙。除惡寧可過之,不可不及,這是莫須有罪的理論基礎。
善人受人欺
一方面是善良用錯了物件,將善良用於無德之徒,無德之徒是以怨報德,會欺負善良人。另一方面是善良失去威猛,對無德之徒沒有威懾力。無德之徒選擇欺負物件,不以道德為標準,而以對方對外打擊力量為標準,選擇對外打擊力量小的欺負,選擇對外打擊力量大的迴避。懦弱善良者,受到欺負之後,只會自己生悶氣,不產生報復心理,更不會有報復行動,所以無德之徒不怕。
善人不受欺
要做威猛的善良者,受到欺負之後,會產生報復心理,會有報復行動,所以無德之徒懼怕。無德之徒在欺負人之前,首先想到的是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後果,不會帶來惡果,則欺負;會帶來惡果,則不欺負。威猛善良者,雖是善人,亦不受欺負,善良不是受欺負的原因!
做惡事要慎重
要考慮到做惡事的後果,因為一件事情缺大德,佔了不該佔的便宜,可能從此惡名遠揚,被社會所排斥,使自己一生都沒有立足之地,不為精明之舉。人不是活一時,而是活一生。如果只活一時,做惡事可以取得利益,則可以做惡事,因為很快死掉,沒有後溯效應,沒有什麼可怕的;人需要活一生,做惡事就不得不有所顧忌,因為做完惡事之後,還有漫長人生路,有後溯效應,不可不怕!
沒做惡毒事成了惡毒人
說狠話、說毒話成為習慣的人,雖然沒有做狠毒的事情,也會被認為是狠毒的人。在惡人當道的環境中,有狠毒之名是好事、不是壞事,因為惡者興、善者衰;在善人當道的環境中,有狠毒之名是壞事、不是好事,因為善者興、惡者衰。
立人在德,生存在惡
在以狠毒對狠毒的鬥爭中,比的是狠毒,大狠毒者勝,小狠毒者敗,狠毒就是力量。惡人透過和平方式,無法達到目的時,就會鋌而走險,以邪惡途徑達到目的。與惡人相鬥,必須讓自己成為更惡的人。沒有噁心,便無法生存;沒有良心,便不是人。無德,則形穢譽毀,言無應者,行無隨者,大事不成。無惡,遭他人算計,而無策,言無畏者,行無懼者,事難成。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對於惡毒的人和事,不說狠話、只做狠事,表面上無知無為,矇蔽惡毒的人,使其無思無備,看準機會向致命處突然下手,首招即置惡毒的人於完全失敗。如果狠事沒做,就把狠話說出來,惡毒的人有了準備,反而失去了下毒手的機會。在不想做狠事的情況下,如果想嚇退惡毒的人做惡毒的事情,則可以大張旗鼓地說狠話,但一般是成功者少、失敗者多。因為惡毒的人在做惡毒的事情以前,已經作了深入思考和周密安排,一般阻力阻不住。
正義具有威懾力量
正義所在會給人無窮力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