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大的開發,人們過上了溫飽的生活,蠻荒之地逐漸富饒起來。
泰伯沒有兒子,其死後由仲雍即位。仲雍秉承其兄的遺志,繼續發展江南事業,終於使江南成為了魚米之鄉。仲雍身後百年,其曾孫周章被周武王封為吳侯,建立了吳國;周章之弟虞仲被封到了周北夏墟——虞(今山西運城縣附近),建立虞國。後人把吳國的“吳”字加到太伯的頭上,稱作吳太伯,把虞國的“虞”字加在仲雍的頭上,稱作虞仲,於是仲雍就與其曾孫重名了。泰伯、仲雍是吳國的兩位始祖。
吳太伯死後被葬於無錫鴻聲鎮的鴻山南麓,仲雍死後葬於常熟烏目山。虞仲被封后,烏目山改名為虞山。泰伯、仲雍因開發江南的巨大功勞,皆有宗廟立於後世,為後人所敬仰。
吳太伯事蹟備受後世的尊崇,孔子稱其為“至德”。在他老人家的眼裡,泰伯的讓超越了堯帝時的許由之讓,因為許由讓後只是做了隱士,並沒有什麼貢獻;超越了湯時的卞隨、務光之讓,因為卞隨跳了湘水,務光跳了廬水,二人均以受讓為恥,結果選擇了自殺(此事未在前面提及);超越了伯夷、叔齊之讓,因為他們是在逃避責任。泰伯的讓是讓賢,是在看到三弟和侄子確實才堪大任的前提下才做出的讓,所以是難能可貴的。
值得一提的是,泰伯身後幾百年有季札,他也非常謙讓,屢次不受王位,最終導致了“專諸刺王僚”的宗室相殘的慘劇,其後闔閭雖曾破楚,卻只是曇花一現,闔閭本人為越所傷致死,其子夫差闇弱,終於成就了“臥薪嚐膽”的勾踐。這些故事會在以後講到。季札是個賢人,卻一味地效仿祖宗進行退讓,殊不知他的“讓”與先祖泰伯的“讓”有著天壤之別。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四 功高遭嫉困死賽庫——季歷
姓名:姬季歷
父親:姬亶父(古公),前有傳;
母親:太姜(大姜),周室三母之一,賢婦;
正妻:太任(大任),周室三母之一,賢婦;
妾:姓名不詳;
兒子:姬昌(西伯昌)、姬虢仲、姬虢叔(虢、郭二姓始祖)等;
長子媳:太姒(大姒),周室三母之一,賢婦;
孫子:姬發、姬旦(周公旦)等。
泰伯、仲雍遠走他鄉,古公亶父抱憾而終。季歷即位,時人稱之為公季。
季歷即位,繼承古公遺業,修明政治、發展生產、訓練軍隊,成功地抵抗住了戎狄部落的侵擾。當時,周原東面有一程國,國王不修政治,大臣勾心鬥角,致使國內局勢混亂。公季見有機可乘,於即位後第三年發兵一舉兼併程國。
季歷九年,周北戎狄部落屬義渠國國君病危,其兩個異母兒子為爭君位大打出手,朝臣亦分為兩派,分別支援二子,互相爭鬥,將國內局勢搞得和當初的程國差不多。公季見狀,故伎重演,吞併義渠國。
兩戰大勝,使得周國的疆土擴大了很多,這引起了商王武乙的注意,商臣也是議論紛紛。訊息傳到公季耳朵裡,他馬上意識到,周國雖然強大了,但比起商王朝來還是不值一提,一旦惹惱了商王,後果不堪設想。於是在季歷第十三年,即武乙三十四年,公季親自帶著大批的貢品到殷都朝見了武乙,表示真心的臣服於殷商,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大商的邊境穩定,沒有任何不良居心,如商王不棄,願效死命。武乙一聽,非常高興,便賜公季地三十里,玉器十件,馬八匹。膽戰心驚的一次朝見,最後以貢品換賞賜的結局收場。
解除了後顧之憂,公季於次年調集大軍,進攻當時來自西方的最大威脅——鬼戎。鬼戎在武丁的章節已經介紹過了,這裡就不多說了。公季趁敵不備,發動突襲,一戰定乾坤,俘虜了敵軍二十個頭目,繳獲的武器和財物不計其數。此戰一成,天下震驚,季歷從此名震九州。
戰後不久,武乙意外死亡,其子太丁即位。次年,殷商北部曾一度歸附殷商的燕京之戎突然發動叛亂。公季為表忠心,率軍平叛。可是這一戰和前面的大不一樣:周軍大敗!
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有時候失敗反而是好事,他若不敗,恐怕要早死幾年了,因為他只能看懂性情中人帝武乙,卻看不穿變臉高手帝太丁。
公季敗後,好好地總結了失敗的原因,重新招兵買馬,強化軍隊。兩年後,公季捲土重來,但此時燕京之戎早就不知道跑哪裡遊牧去了,取而代之的是菜鳥之師,餘無之戎。公季輕鬆獲勝。獲勝後的公季馬上到太丁處去報告喜訊,當然真正目的是去領獎和試探太丁的反應,結果太丁表現的是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