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訴我,我將陷於不義,我該如何是好?”太師、少師說:“王子,天要亡殷,而大王不畏懼天地,不用長者和老者的忠言,殷人已無法度可言,殷人竟然敢違背和汙穢神的旨意。現在如果真能救國,死也願意,如果死了國家也不能得到治理,不如離去。”這意思就是說微子啟是王子,為了延續殷商一脈,應當離去,而太師和少師為臣子,應該盡職盡責,儘自己最後的努力挽救殷商,不同的選擇有不同的意義。微子啟於是決定離開殷商。
這裡,太師、少師是誰呢?一說太師為箕子,少師為比干,但這與《史記》矛盾,因為在箕子裝瘋被囚、比干被剜心後,太師和少師又出場了一次,勸還沒有離開的微子速行。《周本紀》有太師疵和少師強,不知何人。不過不管太師、少師到底是誰,他們選擇了留下卻是事實。
箕子被囚、比干遇害後,微子啟徹底絕望,於是離開了紂王。
不久,周武王伐紂並攻克殷都朝歌,之後,微子啟率領族人來到軍門,只見他手持祭器,光著膀子,雙手被綁在身後,跪著前行,他左邊的人牽著羊,右邊的人拿著茅草。這表明,微子啟交出了祭祀權,為保全商族的香火,真心投降了。武王很感動,就釋放了微子啟,恢復了他原來的爵位。並封紂王的兒子武庚到朝歌,又將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封到了衛、啵�②����約嗍遊涓��
殷商滅亡後第四年,周武王去世,兒子成王即位,因為他只有十三歲,武王之弟周公旦輔政,代掌王權。管叔、蔡叔不滿,聯合武庚起兵反叛,最終遭到失敗,這次作亂史稱“三監之亂”,結局是武庚和管叔被誅殺,蔡叔被流放,霍叔被貶為庶民,朝歌頑抗不服的商人被遷到了洛陽。具體情況放到下卷再說。
微子啟因為沒有參與叛亂,就被周公旦封到了商丘一帶,建立宋國,讓他管理商族移民,守商人宗祀。周公旦還寫了《微子之命》來告誡微子啟,其文具體內容不詳,大概就是告訴微子啟要勤政愛民,別出什麼亂子,別惹什麼麻煩,如何如何。微子啟也確實是做到了,他到了宋地後得到了百姓的愛戴和擁護,將宋國治理的很好。宋國後人以國為姓,便姓宋,微子啟也即成了宋姓之祖。
微子啟死後,其二弟子衍得立,即微仲衍。微仲衍的九世孫為孔父嘉,其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而孔父嘉為孔子的六世祖。也就是說,正是因為當初微子啟離開了殷商保留了商湯一脈,才得到了至聖孔子,此即去殷得聖。微子啟,是孔子的遠祖之一。
二十九 邦定朝鮮傳千載——箕子
箕子,姓子,名胥餘,帝太丁(又稱文丁)之子,帝乙之弟,紂王叔父。因被封於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帶),併為子爵,故稱箕子。孔子將其與微子啟和比干並稱為“三仁”,但箕子最著名之處是被武王封於朝鮮,對當地進行了開化,並建立了長達930年(加上南遷後的201年是1131年)的箕子朝鮮。
紂王即位時,箕子曾任太師,輔佐朝政。一日,紂王使用象牙筷子,箕子看到後嘆息說:“用了象牙筷子,就要用玉杯,有了玉杯就會追求遠方的稀世之寶,車馬宮室的奢侈豪華也將開始,國家怎麼能夠振興?!”後來紂王越發荒淫無道,箕子進諫多次,紂王不聽。有人對箕子說:“可以離去了。”箕子卻說:“身為人臣向君主進諫,君主置之不理就離他而去,這是張揚君主的惡性,譁眾取寵於百姓,我不忍心這麼做。”於是箕子披頭散髮、裝瘋賣傻,並做了奴隸,隱居彈琴以排解憂苦的心情,經常彈奏的曲子名為《箕子操》。
比干看到箕子進諫,紂王不聽,還去做了奴隸,就選擇了死諫,結果被紂王剜心而死。
先做個停頓,《史記》關於箕子和比干的事蹟在時間上發生了衝突,《殷本紀》說比干被剜心後箕子懼怕才裝瘋賣傻做了奴隸,而《宋微子世家》卻說比干聽說箕子為奴後才進諫被殺。這到底是誰先誰後呢?研究它沒什麼意義,就不討論了,不過從這裡可以看出:所謂正史,也經常發生錯誤和矛盾之處,因為畢竟是人寫的嘛。相對來說,《史記》是最嚴謹的,其出現的類似事件也比較少。
言歸正傳,紂王后來知道了箕子近況,便將其囚禁起來。據說箕子被囚禁的地方現在名叫箕子臺,在河南西華縣。箕子在這裡沒事幹,就開始研究一種理論,這種理論最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武王滅商後,命召公釋放了箕子。箕子出獄後的第二年,武王向箕子詢問殷商滅亡的原因,箕子不願說故國的壞話,就沉默不語。武王感到自己失言了,便換了問法,即向箕子詢問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