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3/4 頁)
之中,周軍損失慘重,王朝出現衰微;穆王前期將王朝恢復的不錯,但他不久後喜歡上了公款旅遊,又連生戰事,使王朝繼續衰敗;共王不修文德,因美色而興戰事,又亂封諸侯,使王朝進一步衰敗;懿王碌碌無為,得到了人們作詩諷刺的待遇;共王的弟弟孝王搶奪王位後,很有雄心壯志,欲恢復文武之業。他任用非子牧馬,將王朝的軍事力量大大提升;同時和西戎交好,穩定了西部邊境局勢;又大力發展農業,鼓勵生產,使經濟得到了恢復。可惜孝王在位六年就去世了,他振興周室的遠大理想沒能實現。
孝王去世後,諸侯和大臣們擁立懿王之子姬燮即位,是為周夷王。
姬燮年輕的時候懦弱無能,被孝王搶了王位,但這卻成了件好事,因為孝王將一個蓬勃向上的天下留給了他。夷王初年,政治很有起色,遠方的蜀國、呂國等都進獻了瓊玉,夷王在黃河邊隆重地接待了他們。後來,夷王依靠孝王留給自己的強大的軍事實力還派兵擊敗了不服王命、經常騷擾邊境的太原之戎。
然而,夷王后來患了重病,不能治理國事,很多諸侯祈禱上天,求神靈保佑也無濟於事。這時候,一些異姓諸侯國,見有機可乘,便開始造反,互相征伐,不朝周,其中動靜最大的要數熊渠。
熊渠是楚國第一代君主熊繹的四世孫,以善射而著稱,《史記&;#8226;龜策列傳》說:“弈名善射,不如雄渠、蠭門。“雄渠”即為“熊渠”,蠭(fēng)門,又叫逄蒙,逄門,相傳是神射手后羿的徒弟,後來打死了師傅。而《新序》第四卷記:“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見寢石,以為伏虎,彎弓射之,滅矢飲羽。下視,知石也。”熊渠在夜裡將箭射到了石頭裡,這事比飛將軍李廣早了七百年。
書歸正傳,自從周昭王敗於楚荊後(楚荊不等於楚國),後世的周王再沒有一個捲土重來。穆王開始,楚國雖從周,但實際上卻面和心不和。他們經過幾代人的慘淡經營,終於至熊渠時發展壯大,深得長江和漢水一帶民眾的擁戴。
熊渠見夷王惡病纏身、周室衰微、有機可乘,便玩起了三十六計之第五計——趁火打劫。他率兵東征西討北伐,大肆進行開疆擴土,分別佔領了庸(今湖北竹山縣東南),楊粵(今湖北天門市東)和鄂(今湖北鄂州市)。
這時候,熊渠說了一句名言:“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意思是:我是蠻夷之人,不必和中原各國的名稱諡號一樣。這句話飽含深情,表面上是自謙,實際上充滿了敵意。因為周王室從來沒用正眼瞧過楚國,對荊楚之地的國家十分的瞧不起,即便是周昭王敗給了楚荊部隊,周王室依然對楚國投以輕蔑的目光。
熊渠敵視周朝,言出必行。他在說完上句話後,就把自己的三個兒子封成了王,與周天子相提並論。他封長子康為句亶(gōu dǎn)王,封中子紅為鄂王,封少子執疵為越章王,封地都在江漢一帶的蠻人聚居區。
熊渠成了第二個徐偃王。
值得一提的是,遍觀諸史料,都是熊渠將自己的兒子封成了王,卻沒提及熊渠本人稱王。這事不知是不是漏記。也許人家熊渠是這麼想的,我封兒子為王,我就是王的父親,我兒子與你周天子並列,那麼我就在你周天子之上了……
然而,周朝畢竟是宗主國,實力還是不能小視的,憑楚國那相對落後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想和大周對抗還難點。熊渠一時衝動幹了大逆不道之事,但冷靜下來後很快就充分看到了這一點,他明白,他也只能欺負那個軟弱的病秧子周夷王,一旦遇到個身板硬朗,態度強硬的就不好辦了。可是怕什麼,老天就給安排了什麼,夷王死後上臺的周厲王,不但身板硬朗、態度強硬,對待諸侯國更是粗暴加野蠻,囂張得不得了。熊渠害怕厲王派兵來征伐,就悄悄地去掉了王號,不敢再聲張了。
熊渠雖然迫於壓力,選擇了低調地離開,但他在位之時將楚國勢力擴充套件到了長江南岸和中游地區,大大增強了楚國的實力。從此,楚國開始與周王室分庭抗禮,為後世的問鼎中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十 共和行政——召穆公、周定公
周夷王在位八年去世,其子姬胡即位,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厲王。
本來周室經過幾代大王辛辛苦苦的摧殘,早已破敗不堪,夷王時,熊渠竟然封三子為王,和周天子平起平坐,根本就不把周室放在眼裡,可見周朝已經狼狽到了什麼程度。這時候,要想恢復周室,首先應該從政治和外交入手,穩住國內外的局勢,然後再進行恢復性的發展。然而,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