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上軍將郤缺急忙起身為趙穿辯護道:“趙將軍的性子雖然急了點,但卻說出了在座各位的心聲。鄭國向來為缺信少義之國,行事慣於首鼠兩端,今日晉來便向晉,明日楚來便歸楚。對於這樣的小人之國,你不狠狠揍它一頓,它是不會改變本性的。”
上軍佐先縠也不滿地附和道:“是啊,這已經是我們第三次空勞鞍馬了。第一次是晉、宋、衛、蔡、陳、鄭、曹、許八國諸侯*齊國,第二次是晉、衛、陳、鄭四國諸侯*宋國,兩次都因為主公接受對方財帛而半途而廢,現在又來了第三次,如果不加以阻止,以後還會有第四次,第五次……”
下軍將欒盾接著說:“如果長此以往,大晉的霸業恐怕要付之東流了。”
“末將也認為打比不打好,一來可以給鄭國一次懲戒,二來也可以給主公一個教訓,否則以後還會有這樣的事的。”
趙盾讚許地點點頭,目光從下軍佐胥克的身上,移到中軍佐荀林父的身上:“中軍佐的看法呢?”
“既然眾將都主張打,那就打吧,不打也無法向六國交代。”
“諸位還有什麼意見沒有?”趙盾看著未及發言的部分將領,問道,“如果沒有意見,暫時就這樣定了。”
司馬韓厥突然站起來,說道:“末將雖然人微言輕,見識淺陋,想法卻跟諸將有所不同。諸將都主張打,這種心情末將能夠理解,因為末將心裡也一直盼望能夠給予鄭國一次懲戒。可是,打了之後呢,又能怎麼樣?主公還不是照樣會言而無信,鄭國還不是照樣會朝秦暮楚?其實為今之計,打對大家是沒有一點好處的,如果打勝了還好,僅僅是無功而已,可一旦打敗了,那可是殺頭的罪名。雖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但在國君明令要求撤軍的情況下,再抗旨進兵,這就只能加深元帥與主公之間的矛盾了。其實讓末將憂慮的,主要倒不是這個方面,而是大晉未來的霸業。主公心無敬畏,視兵事如兒戲,三次聯合諸侯*不義之國,結果三次都因接受敵方的財帛而半途而廢,其造成的後果末將不說大家也知道。第一次伐齊,大晉失去了魯國,第二次伐宋,大晉失去了鄭國,第三次伐鄭,大晉失去的,恐怕就不會是一兩個國家,而是所有的諸侯了。現在的主要問題,已經不是什麼打不打的問題,無論打還是不打,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問題的根源不是出在鄭國和楚國,也不是出在諸侯和大晉的三軍將士身上,而是出在主公身上。大晉的內部問題如果不能妥善解決,即使諸位再在前線浴血奮戰,換來的也只是無謂的流血和犧牲……”
諸將看著韓厥,一時陷於沉默之中。
韓厥繼續說道:“鄭國之所以會朝秦暮楚,反覆無常,不是因為鄭國生性如此,而是因為受到楚國的逼迫,如果晉國能夠勤修內政,君臣同心,國力強盛到令楚人莫敢仰視,則今日之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趙穿見諸將都不說話,生怕他們受到韓厥的影響,便起身說道:“司馬說的道理,末將也知道,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無法改變主公的態度,而只能改變鄭國的態度。既然三軍將士和六國兵馬都已經到了這裡,還不如打過鄭國後再回去。”
韓厥:“即使鄭國的態度改變了,也只是暫時的。如果為了鄭國一時態度之改變,而讓大晉付出君臣矛盾激化之代價,末將認為就太不值得了。”
魏絳看了看趙盾和眾將,說道:“末將同意司馬的看法,與其做無謂的犧牲,還不如撤兵回國……”
郤缺皺著眉頭沉吟道:“撤兵有撤兵的道理,進攻也有進攻的道理。撤兵有可能會導致諸侯背盟,六國離心,進攻則有可能會激化君臣矛盾。兩方面的問題都比較大,哪方面都不容忽視。諸位將領都冷靜下來好好考慮考慮,到底該怎麼辦,到時候拿一個妥善的方案出來。”
韓厥:“與其激化君臣矛盾,不如暫時先讓六國分心,六國分心了,還有重新回來的機會,可君臣矛盾一旦激化,則很可能會動搖國家的統治根基。”
趙穿:“要是六國不回來呢,大晉的霸業豈非就此毀於一旦?”
韓厥:“只要晉國能夠逐步強大起來,到時候你不讓它們回來,它們也會回來的。”
趙盾:“能不影響晉國與諸侯之間的關係,當然更好。諸位看看還有沒有其他辦法?”
先縠提議道:“要不,讓六國去進攻鄭國,我們做幕後指揮,這樣既打擊了鄭國,又不違背主公諭旨,豈非兩全其美?”
荀林父連連搖頭道:“兩全不起來,東道主做縮頭烏龜,六國會心甘情願當炮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