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國運異寶(第2/2 頁)
人高呼,加上三位大巫的巫舞,那《大禹賦》之聲竟然緩緩凝聚出一道虛幻的身影。
其雄渾偉大,高立半空。
“帝禹先祖!”
“是帝禹!”
“嗡!”帝禹虛影揮手,捲起一陣風聲。
就見風過洪水輕,竟然有了一絲平穩。
這讓下水救人的越民們安然無危,將落水之人皆救起。
三位大巫對視,皆感不可思議,隨即也高聲以《大禹賦》為歌,巫舞其間。
如此,那田埂之下的洪水越發穩定,恍若一禁止之湖。
……
不約而同,越國每一處城池外,那些士大夫或者巫者都發現了《大禹賦》壓制水患的力量。
紛紛與越民高頌之,利用其力量鎮壓水患。
而遠在會稽城內,越宮典籍宮內的風允,心有所感,將懷中收好的《大禹賦》拿出,他只感外界有無數光點飛來,融入這大禹策當中。
而大禹策之上的文字,泛起了金光。
“了不得了,司徒,你這《大禹賦》,將成國運異寶也。”
風允將賦放在矮桌上,打量那不斷湧來的光點。
“國運異寶?”異寶,承載其主之道也。
或文或武,或是國運與煉氣士,皆可成就。
同時也可被其主納入己身,成為護道之物,也就是本命之器。
就如同大禹九鼎,是大禹用奇物打造,雖是為後天之物,但卻承載大禹的道,也是其護道之物。
後來大禹又將此九鼎化作夏朝國運之器,承載一國之運,成為國運異寶。
除卻國運異寶外,還有文道異寶,武道異寶,仙道異寶。
此先風允所作的《共戚策》就是文道異寶的一種。
“這些光點是?”對於異寶,風允卻所知不多。
範上士道:“司徒應知曉,文人所做之言,需落實而下,方才能展現其力量,不然只是空談罷了。”
聞言,風允頷首,以示認可。
這也是風允不需要《共戚策》的原因,作策而無用,是為廢帛一張,只有共戚策施展落實,方能從施展的過程中印證其力,獲得文道認可。
不然…他隨時重寫一份,與未曾施展的原版,無多二樣。
範上士繼續道:“人心所向,國之所望之物,自然就是國運異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