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周禮》(第2/2 頁)
“你是不信任君上?”所以才稍微透露,讓那些庶民有時間藏些糧食,以免徵糧時,悽慘下場?
後面的話宗伯沒說,但風允聽出來了。
風允道:“並非不信任君上,只是朝中佞臣,欺君主新任,那越國要財,就是這些人極力勸和,以至於君主誤判!”
風允還記得,在大宰歸國,越國要求上貢珍寶的訊息後,傳出的佞臣在朝中大宣求和,就是宗伯都氣憤地守在典籍宮,不想去理朝中事,可見佞臣當道,就是正大夫也無奈。
“哦……”宗伯不動聲色,暗歎一聲。
“你也是好心,放心吧,此事我會稟明君上,做好準備。”
不談此事,宗伯轉道:“你今日與一遊商談論了‘國失禮後的推論?’”
這才是宗伯想說的事情,因為在這番論中,風允對於禮的思想,還是還有那麼一些不同,但似乎又很貼合禮制,還藉助遊商的口,讚揚了周禮的君子之行。
至少在外界看來,這份對話是讚揚周禮,至於其中的細則,能看出的人很少。
宗伯是其一,所以發現了風允的不同。
可相比風允的不同,宗伯更感嘆那遊商的心思。
“那人若不早夭,未來必定有一番成就啊。”
風允點頭。
“他的思想很跳脫,不被周禮約束,但這個時代,周禮就是最好的制度,讓各國之間少了爭端,讓庶民百姓也能相對安生一些。”
宗伯欣慰點頭,他看到了風允的成長。
“你以後就要這麼想,《周禮》……或許在你看來有不足之處,但,其實我觀之也有不足……”
“庶民知《周禮》,畏其刑也。”
“士知《周禮》,恐其罰也。”
“大夫知《周禮》,憂其賞也。”
“諸侯知《周禮》,恩其賜也。”
“天子知《周禮》,主其行也。”
“庶民畏懼刑罰,不敢觸犯《周禮》,認為《周禮》缺饒恕;可庶民大多是粗鄙之人,不識禮數,若是無刑約束,胡作非為,怕是國之大難。”
“士惶恐其懲處,只因若一代有錯,懲處之下廢其士位,惶恐落入庶民之地,認為《周禮》缺寬容;但若有能之士,入朝拜相,有何不可,無能之士若無先祖蔭庇,怎可久居其位。”
“大夫憂慮國事,賞民而憂國糧,賞軍而憂國金,賞士族大夫而憂國存亡,認為《周禮》缺治理,讓大夫疲於奔命,但若是《周禮》全攬大局,要我們這些大夫何用?”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