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周禮》(第1/2 頁)
今日講學結束,風允擺手。
聽學之人起身,按照以往,皆行弟子禮,拜之。
不過那些來看熱鬧的,倒是姿態滑稽,並未將這禮放在心頭,不過是跟著大家尋個樂趣。
等禮畢,管仲上前又一禮道:“夫子講學,管仲深有所得。”
“不知夫子尊名,餘管仲,管夷吾,夫子可稱餘管夷吾。”
管仲,仲為字,夷吾為名,在大周,取字後在外以字稱呼,名反倒是親近之人的稱謂。
“風氏,允。”
聽聞,管仲才想起風允年少,還未及冠,倒是鬧了個大紅臉。
而風允告知名諱後,也緩步離去,今日風允亦有所得,需回去好好思索……
大雨將至,聽學的人步伐匆匆,不多時就散去。
“管仲,你不會真的要出仕吧?”與管仲為遊商的人來到管仲身旁,詢問道。
管仲拿出自己的竹簡,在上面快速記錄剛才與風允的對話。
“我自然要出仕,不然枉費了我之所學……”
管仲頓了頓,又才道:“鮑叔牙,你是大夫之子,與我做生意行這虧本遊商,是我連累了你。”
說著,一禮而下。
“哎哎哎,你別這般,你我交情,何須如此,何況我不願出仕,這大夫之子又如何呢?”
管仲道:“你有才學啊……”
鮑叔牙哈哈一笑,卻轉問道:“那你要去何地?”
管仲明白暫時勸不了鮑叔牙,隨即道:“先去遊歷一番,尋民之所需,方能再尋一國出仕。”
鮑叔牙點頭。
“那我們就將貨物賤賣於大庭,你既已經有了決定,就別猶豫。”
“仲恩叔牙之舉……”
……
“大國相爭,小國遭殃。”
風允坐在屋內,身前是一卷攤開的竹簡,思索今日所得。
早先得知越國行氣運臺之事,卻無足夠的資訊,難以施策,此時小國紛紛向吳越兩國下手,風允卻有了想法。
小國雖弱,但聚少成多,越國不可能同時滅掉……
如今小國卻人人自危,紛紛上貢,卻是沒有底氣之舉。
若是能聯合這些小國,行共同進退之策,是否就能遏制大國的入侵。
如此思索中,門外傳來護衛大羅的聲音。
“咚咚咚!”
“允上士,宗伯請去。”
“好,我且換身玄端。”
不多時,身著玄端的風允,步入了典籍宮。
明明是明日再去,但宗伯卻提前召見了他。
來到內室,風允看著宗伯垂手而坐,看著矮桌上的竹簡。
風允近些,就見竹簡上的,正是風允今日與管仲之言。
“坐吧。”風允聞聲,坐下。
“你啊,唉,早就發現是我在背後推波助瀾了吧。”
宗伯這是承認,是他在風允講學時,將風允所講給宣言出去,以此增加風允的名望。
“你若無本事,這番宣揚對你則是難,而非益。”
“古之賢者,以名望為朝臣,只有這樣你才能名正言順地成為小司徒,掌教化之責,只有這樣才能壓住朝內的聲音。”
事之殘酷,這也像是一種考驗。
若風允無法抵擋名望帶來的壓力,或者沉浸在名望當中,變得輕佻,那都會給他帶來禍事。
但風允看得清楚,及時而止。
風允一禮。
“宗伯此舉,是為餘鋪路,但風允如今的學識,難以承載這樣的賢名。”
宗伯微微頷首。
“並非我的主意,我可沒有這樣的心思。”
“是大宰離開前,安排於我,讓你有此一磨礪。”
大宰?
果真果斷,出手急利。
宗伯不多談這名望之事,而是道:“你之前說君上之下皆為民,庶民也可為士……這些都沒有問題,反而是大善之舉。”
君上就是君上,宗伯也是尊君之人,而庶民為士,那首先得展現自己的能力,有能者,可為國而效力,這是增強國本的力量,自然無礙。
“你今日說了越國之事,還說了越國謀糧?”
普通人不知道越國的氣運之事,但宗伯和朝中的一些人知曉啊,所以他們都認為風允所說,很可能成真。
宗伯對風允既讚歎,又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