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未濟卦(第1/2 頁)
風允明白,這是告訴他,今日之言,只能有他們兩人知曉。
隨即,風允將自己的禮,告訴了宗伯……
宗伯聽後,順著風允所說,久久吶吶:“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西周的禮,實為人定的天地規矩,人以規而行矩?”
如今是大周,一統天下這個詞彙並未出現,所以宗伯無法理解這句話最奧秘的地方。
但是,不妨礙宗伯心中怒言“大膽”二字,可他又感覺言之有理,以至於他吶吶久讀。
只聽風允為宗伯解釋:“古之部落分散而居,各自有姓是為分,但共尊伏羲神農,軒轅五帝,以其氏為族……這些為合,而當時的弱肉強食就是當時的規,所有人都行此矩。”
“五帝治下,依舊為部落,人心渙散,到夏為國,又是一合,此時國主之言為規,臣民行矩。”
“商朝制定官吏制度,這套制度就是規矩…”
“我們周朝的‘禮’也是一樣……”
……
宗伯聽畢,久久不語。
風允忐忑,因為今天的話,他帶入了現代的思想,他以一個未來人,縱觀華夏上下五千年的視野,為宗伯帶來了震撼世界觀的對話。
“你……”
宗伯閉眼,微微張口,長嘆一聲,搖頭道:“我本想收你為弟子,但…我發現教不了你,你的思想超出了我所知的範疇。”
宗伯眉心跳動,證明他在努力地思考風允剛才的每一言每一語。
可是,他吸收不了。
他是徹徹底底的大周制度下的人,他的一切都來源於大周。
宗伯睜眼,目中充滿了血絲,他笑著再次搖頭道:“若是我在幼年時聞聲,必定帶著臘肉來見你。”
“哈哈,你的話太過自在啊,不是現在的任何一家之言語,新穎,新穎……言之最後,充滿了希望,無限的生機,全是為國為民之態。”
“而這民,不是士大夫,不是諸侯,也不是庶民,更不是奴隸,而是這生長在山野石間,林木當中,溪水河畔,城池之內,大地之上的萬萬人族。”
沉默……
說完這句話,宗伯沉默。
而風允後背發涼,他剛才在說什麼,他的話明顯是告訴宗伯,就是大周被推翻,周禮被推翻,他風允也會理所當然地認同、接受。
毫無為國而亡的君子之氣節。
宗伯低眸道:“這時候知道怕了?”
“不,不是怕……只是覺得自己說得不合時宜。”風允搖頭,心中的忐忑也平靜下去。
“哦?”
“你還知曉不合時宜,你現在為周禮之下的官,若是遊方之士也就罷了,如今身在禮官,卻不行禮事,怎麼對得起你之所得。”
風允拱手一禮。
“宗伯恕罪,我為禮官,得之俸祿,得之書讀,確是應為其而謀。”
宗伯面色逐漸如常,他撫須道:“嗯……你啊你。”
“你也是赤誠之輩,才與我盡數說來……但,這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之言,切莫再說了。”
“你是禮官,說之恐遭禍端。”
“一切須按禮來行。”宗伯感嘆一聲道:“如你所言,就是如今的天是周禮,而你的地上的民,天定的規,你就得行矩。”
宗伯起身,拍了拍風允的肩膀。
“你不適合學《周禮》,那《儀禮》也別看了,我教不了你,你自行看書吧……這內室的箱子中都是一些好書,箱面有名,你若是想看,就來尋我,我給你開就是。”
“你之未來如何,我只希望你記住,養育你的是大庭,而大庭的根本是風氏宗室。”
宗伯嘆息一聲。
他確實教不了風允……可惜,可惜。
但他也並不準備壓制風允,未來,誰說得清楚呢。
天下大勢,可不是一個人能改變的,武王伐紂之前,有文王與伯邑考等多位為基,伐紂之時又有無數英傑相助,伐紂之後,又有各位宗親穩固……
大勢並非一時的興滅,而是一個長久,甚至是幾代人的積攢。
“大庭已無《周易》,你若是想辭官遊學,我也不攔你,你歸來時可再入大庭為吏。”
“從今日起,你就是典籍宮的禮上士了,一會我會讓人把你的上士兔符牌給你送過來,你安心讀書,早日成為異人吧。”
說罷,也不去檢驗風允是否給內室的書做了目錄,宗伯揮手,文氣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