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楚國·屈原(四千)(第2/4 頁)
。
不然楚君也不會派他來使,以糧草兵甲相助百越。
風允淡笑……
奇襲!
荊楚之地之所以稱為荊楚,是因為除了原本週王朝分封的地方可以被稱作楚國外,其餘征戰而得的地方都未被大周承認,所以叫做荊楚之地。
而荊楚之地被楚國貴族統治,再如何,其也是大周子爵,規矩得當,管轄有度。
而揚粵,是為蠻夷之地,和百越之前一般,並無國策,多是部族治理,法度難尋。
“楚與揚粵,必有一戰,乃是大勢所趨,觀楚與揚粵……我百越更願意助楚。”
楚國名聲響亮,風允後世也清楚,揚粵歸楚是大勢所趨。
而百越的目標是向南統一,兩國之間並無衝突,才有——
“我百越國欲入大周國度,若是楚國能與百越結盟,並上書一道,我百越自然幫助楚國吸引揚粵注意,方便楚國。”
風允表明立場,直接爽快,讓方緩過神來的楚國使節欣賞喜悅。
對風允好感倍增。
“風君大德……揚粵蠻夷,他們地與楚相差無多,但國民貧苦,遠比不得楚,若是楚能佔據揚粵,也是利民之事。”
奇襲,直擊揚粵掌權者,國民少戰,也是好事。
那楚國使思索,但又道:“風君所說的結盟之事,餘還需稟告楚君……不過風君放心,餘自會說明風君態度。”
“而楚君在來前,就讓餘攜五千石糧食與十車兵甲前來,如今繞道而行,穿越潛、鄂,穿過英、桐,怕已經到了邗國境內。”
風允聞聲,目微動。
“楚君有何安排?”
如此多的資助,必有所求。
楚國使節正色,一禮道:“楚君希望百越能挑起揚粵戰火……”
“不可。”風允直接拒絕。
他虛張聲勢,引起揚粵的防備已經是極限,絕不會惹火上身。
思索後……
他又道:“百越唯一能做到的,只有駐兵在揚粵與百越之交界處,其餘請恕百越無力以戰。”
那楚國使蹙眉,沉思。
“風君,您不是結盟多國嗎,不若以多國引起揚粵之戰?”
風允搖頭。
“戰火起,國之興亡,皆苦其民,我聯盟多國並非為亂,絕不會引起戰火。”
“還請使節歸楚後告知楚君,百越只求安居彭蠡澤之南,而不求其北,若聯盟之,可阻揚粵向西,限制揚粵發展。”
說畢,風允目視楚國使節,對其道:“使節所帶的五千石與兵甲,可暫留在邗國之地,使節歸國後,看楚君如何說。”
“我風允擔保,百越不會動其一毫釐,若楚君不欲,可調轉歸去。”
聞言,楚國使低喃:“國之興亡,皆苦其民……國之興亡…”
“風君之德,餘……屈原拜服啊。”
屈原起身,對風允恭敬一禮道:“餘連夜趕回楚國,也要為風君表明此心。”
說著,屈原卻不曾離去。
而風允則愣愣望著這楚國使節。
屈原?
是了,屈原乃是楚國人,但此時卻非戰國時期,本不該出現才是。
這方世界,風允是越發看不懂了。
不過此時屈原倒是年輕,望之心思活絡,行事如朝陽,還不是那寫出《離騷》,鬱郁跳江的屈原。
倒是讓風允有探究意味,此時的楚國處於何階段?
“使節請起。”風允親自扶起行禮的屈原。
“風君,餘對你……”屈原羞赧著,從懷中拿出一份帛書。
攤開後道:“這《大禹賦》傳至楚國,這‘賦’餘還是第一次聽說。”
帛書上,正是風允所作的《大禹賦》,而這帛書周邊,有蘭草花紋的鑲邊,在賦的空白之處,也還有不少的屈原所作的註釋。
“風君,這賦,餘觀之,是為歌頌讚揚之詩歌,但與廣為流傳之詩多有不同,其字句講究對仗,押韻於尾,爽朗通暢啊!”
可見,屈原對這賦,多有稱讚。
“餘酷愛詩歌,在聞風君之賦,感其頌大禹之德,感化後民之心,略有靈感,成一詩歌——《橘頌》。”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屈原自顧自歌頌而出,其宣告亮輕快。
風允一愣,繼而靜靜聽之。
全詩皆是讚頌橘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