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周易》·六十四卦(第1/4 頁)
《周易》,共六十四卦……
入典籍宮,與老子觀《周易》,兩人卻猶如墜入混沌世間。
大周文聖,文王姬昌坐於天塹,獨身望著廣袤之下,一片蒼茫的大周朝。
日升月落,星河變遷,默默而嘆。
見風允與老子來。
文王似早有感,此時不作驚訝。
風允與老子行禮問德。
“文王安。”
周文王扶之。
“兩位不必如此。”
觀摩風允與老子頭頂的道,他感嘆:“雖近聖,卻又非後聖,為先天開創之先聖也。”
先聖?
就聽周文王嘆。
“先後之聖,並無大小,也無獨裁,唯有道爭,破道即領先眾人。”
“但往往後生多是照前人步伐而行,成就後聖。”
“而後聖,多以前聖者,另闢蹊徑,但殊途同歸,無可避免,還需破道啊。”
周文王望向四周天地……
在風允與老子眼中,這個世界,是周禮六十四卦所成。
文王一生的道,都在此處,供人參悟。
可週文王卻言:“本王之前,已有兩位易道至聖,其一為開闢《連山》之農皇,神農氏。”
“其二為開闢《歸藏》之黃帝,軒轅氏。”
“可易道之先聖,卻非我與二位。”
“其源頭先聖者,為羲皇之先天八卦也。”
“先天八卦,傳聞為羲皇對《河圖》之解,易也。”
易,容易,正是難題之解答。
可即使是解答,這易也成為了一條玄奧之道。
周文王望向風允。
“風氏,女媧伏羲之後也。”
周文王沒有詢問風允有無《河圖》或者《洛書》,只是感嘆。
“本王如今只是一縷道韻所化,再次傳道於人,不絕此周易之道,可心中對道的嚮往,卻不曾比本我少去半分。”
“可惜,得見兩位有先聖之道的後生來此,卻無法將除卻《周易》之外的知識告知,以論道啊。”
風允微微惋惜。
而老子似在思索。
“文王,不知您的眼中,這個世界是方,是圓?”
方圓……
文王哈哈一笑。
“本王留下此《周易》時,雖為至聖,但不曾觀閱此界,死後化作道韻,歸入道天后,或許有探尋一二,但那需要你們在道天時來問本王了。”
老子頷首,卻是一禮。
這也是一個答案——至聖,方有觀閱此界方圓的可能。
風允卻觀此界。
他有大庭氏所傳《河圖》,也有洛書中的女媧十月曆,見過女媧創造《洛書》,遂有感。
這方天地,並非《河圖》為基礎。
“文王,不知您的後天八卦是?”
伏羲創先天八卦,而後天八卦,卻來自文王,此事有流傳,風允也在大庭之史料中,看見不少。
對此,文王不做遮掩。
“大禹治水,得《河圖》之便利,遂欲求《洛書》之增益,可《洛書》下落,唯有黃帝以《洛書》創《歸藏》時有些許記載。”
“本王當初欲穿道天,尋媧皇蹤跡,卻無力攀登,止步於黃帝之前,只能興嘆。”
“幸而從黃帝之題,解題時得見世間留存之《歸藏》,勘見《洛書》之表,以《洛書》,方成後天八卦,又演變為《周易》,欲解天地人之無窮變化。”
風允頷首,原是如此。
想不到這《洛書》,竟然文王也不曾湊齊,只得了部分。
“不知媧皇在道天幾重…”風允感嘆一聲。
而文王只能搖頭。
“三祖為人族奠基,自然在道天前列,而三皇為人族開拓,或許是要去最頂處的道天,才能看見了,至於多少層,等你見到黃帝,就能得知大概了。”
“我等後學之王、聖、或帝者,皆在三祖與三皇之間,其中最接近三皇者,或許是黃帝。”
說著,文王也不確定,因為他沒有看見之後的道天。
“本王無奈,只能給二位觀看《周易》,那存世的《歸藏》之書,不在我這,而其內容,也不在我這縷道韻當中。”
“或者說,除卻《周易》外,本王這後天八卦也無,兩位還想去道天遇本王,方可得見。”
愚者,恐心高於眼,手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