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得心煩,雖然這種煩擾不會讓他們害怕,但是足以讓他們生氣,因為設身處地地想象讓他們感到憤怒。仇恨也是如此,一味傾訴怨恨只能令人生厭。我們天生就討厭這兩種情緒。它們那種粗暴激烈、讓人討厭的表現非但不能引起我們的同情,反而會適得其反。悲傷也並不比它們更能吸引我們的注意,我們在不瞭解原因的情況下往往會嫌棄並遠離悲傷的人。造物主彷彿故意使得那些讓人們彼此疏遠的粗暴和不友好的情緒變得難以傳播。
以音樂為例,悲傷或快樂的曲調能讓我們實實在在地體會到這樣的情緒,或者至少很容易去想象這些情緒。但是憤怒的曲調卻令人毛骨悚然。快樂、憂傷、愛戀、欽慕、熱誠這些感情具有天然的音樂性。它們天然的曲調顯得柔和、清晰而優美,段落由有規則的停頓很自然地劃分開,因此很容易按部就班地再現和反覆。相反,憤怒以及與之相近的所有情緒的聲音都是刺耳和不和諧的。段落很不規則,時長時短,由不規則的停頓隔開。因此,音樂很難表現這類情緒,而準確表現這類情緒的音樂也不太動聽。一場由和諧而令人愉快的音樂組成的演奏不會有任何不妥之處,但如果全都是表現仇恨和憤怒的音樂,那就顯得怪誕不堪了。
那些讓旁觀者感到不快的情緒,也不會讓當事人覺得高興。仇恨和憤怒對健康愉快的心情極為有害。對這些情緒的感覺中包含著一些尖銳、刺激、讓人心痛的東西,使人心煩意亂,會徹底摧毀幸福所必需的內心的平和安寧(只有感恩和博愛這類相反的感情才能造就這種寧靜)。那些寬仁君子深感遺憾的不是忘恩負義的人使他們蒙受的損失,無論損失多麼巨大,也絲毫無損於他們的幸福。他們最大的煩惱是對自己產生背信棄義的念頭,在他們看來,這種念頭所引起的種種不快是對他們最大的傷害。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憤怒的發洩才能完全被人接受,旁觀者才會充分同情我們的報復呢?首先,激怒我們的事端必須很嚴重,如果我們不表示一下憤怒,就會被人看不起,永遠蒙受恥辱。最好不要去追究小過失,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大發雷霆,這種逞強任性、吹毛求疵的脾氣最讓人恥笑。我們應該將憤怒的情緒限制在合理恰當和符合別人要求的範圍內,而不是任由內心的怒火擺佈。與其他的激情相比,憤怒的合理性最應該受到質疑,…………詳細請見 中國城市出版社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2008年 5月 定價:20元
友好的激情
上文所講到的那些激情只能獲得有限的同情,讓它們顯得非常齷齪可憎,但是在多數情況下,另外一些相反的激情卻總能獲得加倍的同情,從而變得特別大方得體、受人歡迎。當人們在神情舉止之間流露出慷慨、仁慈、和善、同情、相互的友愛和尊敬時,即使物件是素不相識的人,所有這些友好和善意的感情總會讓尋常旁觀者產生好感。旁觀者關心著領受這些感情的人的幸福,這也激發了他對施與這些感情的人的同情。所以,我們總是願意對慈愛的感情報以最強烈的同情,因為它們沒有一處讓人討厭。付出和接受這種感情的人所體會的滿足都使我們深有同感。勇士面對敵人的殘暴可能會產生恐懼,但是遠比不上承受仇恨和怨憤的痛苦;同樣,對於感情細膩的人,體會到被人關愛的滿足,比他可能從中得到的實際好處更讓他感到幸福。如果一個人致力於在朋友中間挑起糾紛,將親密的友誼變為致命的仇恨而樂此不疲,他簡直是罪大惡極。這種傷害最可惡的地方不在於讓人們喪失友情可能帶來的些許幫助,而在於破壞了朋友之間的情義讓大家感到的滿足,擾亂了他們內心的安寧,而且打斷了他們之間的愉快交往。即使是粗俗的小市民也會覺得這些東西比微不足道的幫助更有助於他們的幸福,更不用說那些敏感細膩的人了。
愛的感覺對於感受到它的人總是心曠神怡。它有利於身心的健康,一想到對方心中的感激和滿足,我們就更加愉快。互相的關愛給雙方帶來幸福,而同情又使其他人產生相同的感受。有的家庭,成員之間彼此互敬互愛,父母和子女相處融洽,即使在爭論時也滿懷著尊重和寬容;兄弟之間沒有利益衝突帶來的不和,姐妹之間也沒有互相爭寵造成的矛盾,大家坦誠相見、親密無間,一切都讓我們感到平靜、輕鬆、和睦和愜意,給我們帶來無窮的樂趣。相反,如果一個家庭的成員之間因為衝突爭吵而反目成仇,大家貌似彬彬有禮,內心卻滿懷猜疑和妒忌,即使朋友在場也隨時會不顧臉面而突然爆發。這樣的家庭會讓客人多麼的尷尬不適。
那些和藹可親的感情哪怕有些過分也決不會讓人討厭。即使在友誼和慈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