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策,這在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未曾實行過,這從根本上破壞了一個國家商業發展的基礎。50【50薩評:歧視商人是世界封建政權共同的特點,中國曆代皇朝也是如此,商人因為不依賴於土地,從事商品交易,所以也是誕生資產階級的溫床。】日本曾在中國和朝鮮的整個沿海地區進行過海外貿易,商人階層必定獲得發展。為了阻止這種趨勢,德川氏規定:對於建造或駕駛超過一定大小船隻的人,都要處以極刑。准許建造或駕駛的小船,既不能航行到大陸,也不能運載商品。51【51薩評:從措施上說,清朝為了封鎖臺灣鄭氏下達的禁令更加可怕,命令“片板不得下海”。但是,清朝釋出禁海令有戰爭的考量,也有遊牧民族天生害怕海洋的心理因素,總算還有些道理。而日本這個海洋國家下達如此禁令就像中國古代要求大家都不能務農只許做買賣一樣,近乎發瘋。沒有哪個中國皇帝敢下這樣的命令,否則不是被推翻就是在一片吾皇萬歲的逢迎中被懸在半空完全執行不下去。但日本居然不但下達了,而且得到了堅決的貫徹。日本人的服從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鎖國令”問題上,他們不是忠於道理,而是忠於強權。這就帶出了一個可怕的邏輯問題——如果統治了這樣一個民族,即便帶著他們去毀滅世界,他們也會欣然相從。雖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是這樣,但大多數日本人不假思索的服從性的確超過其他民族。】關稅壁壘嚴格限制了國內貿易,藩界都設有關卡,嚴禁商品的進出。其他的相關法律強調了商人低下的社會地位。《奢侈取締令》中規定了商人的穿戴、佩帶的雨傘、操辦婚禮喪禮時的花費數額等等。商人們不能住在武士的社群。法律並不保護商人們免受武士這一特權階層的傷害。當時的日本社會是建立在貨幣經濟基礎之上的,而德川氏卻企圖把商人置於低人一等的地位,這在當時的貨幣經濟下無疑註定是要失敗的,但德川卻試圖這樣去做。52【52薩評:“鎖國令”和“奢侈取締令”甚至等級制度的藍本從何而來?可以看出其內容與明朝中期以後採取的政策頗為相似。大多數中國人在研究日本的時候,只注意到遣唐使。實際上,日本對大陸文明的拿來主義即便到了明清依然如故。儘管從世界而言,明清時的中國在發展上已經趨於落後,但其封建制已經走向成熟的階段。同樣不能理解西方資本主義革命的日本,自然還是熱心於學習中國的“先進經驗”。朱元璋和他以下的幾代皇帝,很了不起地注意到了封建王朝的興替規律,並且試圖尋找到一種“長治久安”的方法。當然,他們不會想到民主集中制或者社會契約這類東西,他們的解決方法是把中國的社會凝固下來,讓它不再發展而自行運轉,這樣,農民的生活如果比較平穩,就會滿足於自然經濟而不去造反。同時遏制武將,避免統治階級上層的動盪。這樣的統治方式自然不容易積累財富——明代的政府收入遠不如工商業發達的南宋,可是社會也比較安定。如果不是明末出現大規模的厄爾尼諾現象,同時和北方滿族的戰爭又迫使明朝統治者主動去破壞自然經濟收取“遼餉”,明末的農民大起義未必發生,而這種固化的社會可能像木乃伊一樣存在下去。事實上,清朝也是採取同樣的治國策略。禁海、抑制工商,表面上是為了防倭寇、戒驕奢,其深層原因卻在於此。日本幕府顯然也想達到同樣的目的,不過,他們採取了不折不扣的照搬方法,以至於根本沒有考慮中國是大陸國家,而日本是海洋國家這樣重大的區別。】
。 想看書來
各安其位(10)
德川幕府將武士和農民這兩個能夠維持封建社會安定的階層固定起來。在德川家康最終平定內戰之前,透過實施著名的“繳刀令”,偉大的將領豐臣秀吉就已經完成對武士和農民這兩個階級的分離。德川家康收繳了農民的武器,並規定只有武士才有佩刀的權利。武士不能再兼作農民、工匠或商人。即便最底層的武士也不能合法地從事生產,他必須靠每年從農民的賦稅中抽取的大米作為俸祿以維生。53【53薩評:一般是幾十石米。大阪是“百萬石大名”,意思是此地收入為百萬石,而攝津是一萬五千石大名。那麼,不同的大名可以養多少武士、有多大的實力,也就一目瞭然了。】大名把大米按份額分給每個武士家臣。武士無須考慮生活來源,他完全依賴於領主。在日本歷史的早期,封建大名與手下武士之間的緊密聯絡,是在各藩國之間無休止的戰爭中結成的。在和平的德川時代,這種紐帶具有了經濟性質。與中世紀歐洲的騎士不一樣,日本的武士既不是擁有領地和農奴的小諸侯,也不是富有計程車兵。54【54薩評:但是武士在忠於領主、承擔軍事任務以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