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他們都希望能夠返回祖國。還有一些人則要求處決自己。他們說:“但是,如果你們的風俗不允許這樣,那我就要做一個模範戰俘。”事實上,他們比模範戰俘更出色:一些老兵和多年的極端民族主義者告訴我們日軍彈藥庫的位置,詳細說明日軍兵力的部署情況,還為美軍寫宣傳品,甚至還與美國飛行員同乘一輛轟炸機去指點軍事目標,好像他們翻開了嶄新的一頁。雖然現在生活的內容與過去完全不同,但他們卻表現出了同樣的忠誠。62【62薩評:有相當多的照片表現這些被俘日軍怎樣不遺餘力地幫助昔日的敵人勸降日軍、指點路線等等。雖然頑抗和合作完全是兩回事,但日本人一樣的“力爭上游”。】
當然,不可能所有的戰俘都有如此表現。也有少數頑固不化的人。而且,不論情況如何,必須先給這些人提供一些有利條件才可能由此轉變。因而,有些美軍指揮官不願意接受日本人表面上的幫助。甚至在某些戰俘營,美軍根本不打算利用日軍戰俘可能提供的任何幫助。在那些接受日軍戰俘幫助的戰俘營中,必須首先消除原來的懷疑,隨後逐漸在日本戰俘忠誠的基礎上建立對他們的信任感。
txt小說上傳分享
交戰中的日本人(12)
美國人並未期望每個戰俘都會作出這樣徹底的轉變,因為這與我們的規範不相符。但日本人的行為方式好像是:一旦確定了一條行動路線,就全力以赴去做;如果失敗了,就很自然地再選擇另一條道路。63【63薩評:日本人不是這樣靈活變通的——而是如果失敗,別人給指一條路,他會一如既往投入地走下去,哪怕和原來方向完全相反,但是要是沒人指路,那就只有自殺一條路了。】那麼,我們是否能夠在戰後利用他們這種行為方式?或者,這只是個別被俘士兵身上出現的特殊情況?就像日本人的其他特殊行為一樣,它們迫使我們在戰時對其進行思考。它提出了很多問題——制約日本人的整個生活方式、各種制度的執行方式以及日本人所學到的思維和行動習慣。
各安其位(1)
理解日文中“各安其位”1【1薩評:就是我們中國古代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幾個字的意思,對了解日本人至關重要。日本人對秩序和等級制的信賴方式如同美國人對自由和平等的信仰一樣,雖然這兩種事物看上去如同南北兩極一般。對美國人而言,將等級制度視為一種適當的社會機制非常困難;但日本人卻篤信等級制的作用,這是他們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國家之間的關係這個整體概念的基礎。因而,我們只有對諸如家庭、國家、宗教及經濟機構等各方面進行一番描述,才有可能瞭解日本人對生活的看法。
對於國際關係問題,日本人也採用審視國內問題的方式,也是從等級制的視角出發。在過去的十年間,他們一直將自己描繪於高居國際等級制度金字塔的頂端。但是,西方國家卻取代了他們的這種地位。他們對現實的接受仍然是建立在等級觀念基礎之上。日本的外交檔案不斷表明對這一觀念的重視。在1940年日本簽訂的日德意三國同盟條約前言中,日本政府聲稱:“大日本帝國政府、德國政府和義大利政府確信,保持永久和平的前提條件是各國都能獲得自己的適當位置……”2【2薩評:即1940年9月27日,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三國代表在柏林簽署的《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正式文字日本的排名在後。這是所謂“德意日三國同盟”形成的標誌,因為這個條約中這三個國家自稱為“改造世界的軸心”,所以歷史學界稱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同盟國”與“軸心國”的戰爭。也因此,軸心(AXIS)一詞在西方也就和法西斯、兇殘、野蠻等等概念掛上了鉤。】天皇在簽訂此條約後所發的詔書中再次提到了這點。詔書中說:
努力在世界伸張正義、推動世界大同,這是我們皇祖的訓諭,我們應當將此日夜銘記在心。當今世界危機四伏,人民身處水深火熱之中。我三國政府訂立協定,希望早日消除禍亂,恢復和平。
要使各國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讓各國人民能夠安居樂業,這是我們所肩負的重要歷史責任。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為實現該目標,我們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就在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當天,日本大使向美國國務卿赫爾遞交了一份明確的宣告,其中一點寫道:
……日本政府堅定不移的政策是……使各國都能在國際社會中擺正自己的位置。日本政府不能容忍的是現有的、與日本的基本政策背道而馳的狀況。
這份宣告是針對不久前赫爾的備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