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致,但棧道很容易被火攻,而其他交通方式在蜀道都行不通。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更能讓人理解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用這種方法表明他對事業的執著和對君王的忠誠。可能有人會認為諸葛亮那幾場仗沒打好,但實際上天然的障礙你不來是感受不到的,另外還有當地的氣候。冬天很冷,夏天有瘴氣,溼氣很重,打仗時士兵很容易中暑中毒。
後來,我到馬超墓,一位老爺爺跟我閒聊,他說五虎上將裡馬超最厲害。我說怎麼馬超最厲害呢?關張趙馬黃,馬超在第四啊?他說不對,馬超原來是老闆,人家自己改做經理人了,人家新派。西涼馬超原來是自己拉桿子造反,後來跟了劉皇叔,然後甘心做帳下大將,放棄了原來小老闆的位置。老爺爺居然還挺明白,他對馬超的評價很高。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都提到諸葛亮死後,老百姓沿路邊上擺了很多祭祀的東西懷念他。到現在在當地還能看到很多他們祭祀的風俗。我回來後有一個體會,在中國一個人要征服人們的心,必須具備三個特質:
第一,對事業有足夠的忠誠和專注。成功不成功並不能決定你能否贏得尊重,關鍵在於你的態度和信念,諸葛亮贏得尊重就是因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第二,品德好,並且足夠窮。有錢人被尊重、死後老百姓還祭祀的例子迄今鮮見。如果諸葛亮當時家裡田地很多,僕人、侍女、丫鬟很多,我估計美譽會大打折扣。在中國你要想留得生前身後名,最好是把錢都捐掉,不然想征服人心是比較難的。
第三,擁有足夠的智慧。諸葛亮畢竟在木牛流馬方面表現出很多智慧,而且在管理國家過程中也是足智多謀的軍師,被傳為佳話。
去歷史現場感受歷史,總會獲得很多的啟示,我現在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讓自己足夠窮,把錢捐出去,讓更多的公益事業得到發展,讓更多的人得到幫助。
熬就一個字
男人最大的問題就是30多歲還沒有成功。
現在的社會反差特別大,堅守自己的人生目標特別難。隨波逐流總是成本低,但與其對自己不負責任,不如設定一個特別大的目標,然後熬,一直熬下去。
熬是個什麼概念?
20多歲剛畢業,你還處於社會的邊緣,什麼事都是哥哥姐姐、三四十歲的人說了算,你得求這些人;等到30多歲你才開始進入劇場的最後一排,有了一張門票可以看別人演;到四五十歲就挪到中排靠前一點了,看戲你就可以看得清楚了;如果要出類拔萃你就得坐到第一排,再出類拔萃你就要成為演員了,等到你演完了,別人一鼓掌你也就該下場了。
20多歲時你一定要有個準備,就是儘快拿到入場券。比如說你進了公司,有了一個穩定的職業,或者一個基本穩定的生活,但是你還在騎腳踏車、趕公共汽車,這就需要儘快入場。這很正常,我研究生剛畢業時,工作了8年,每天都是騎腳踏車趕到374路車站,然後坐公共汽車,公共汽車下來再走一站地。回頭想來不委屈,20多歲肯定有這個過程,如果20歲時就跟50歲人一樣,那這出戏就亂了,而中國十幾億人都是這麼演的。插隊是屬偶然性,比如像丁磊他是另外一種人生,這種機率極小極小,你可以朝著奮鬥,但成功不是設計出來的,是靠信念支撐,加上各種機遇偶然蹦出來的。當你成為演員,基本上也該謝幕了,下面的人又接下來唱,這個戲才能不斷演下去。現在70多歲的人基本上退回到場外了,看他兒子演、孫子演,就這麼一茬兒接一茬兒地。
熬要有耐心,熬不是你一個人熬,而是一代人在熬。
你,把人尊重一下
《道德經》是我認為最猛的一部學說,平時我包裡總是放著很小的一個線裝本,走哪兒翻哪兒,累了就看兩頁,隨便拿出一段,慢慢體會。人生功夫都在這上面了。
蘇軾的《留侯論》中說:“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鬥誰不會,拿刀砍人唄,關鍵是你能不砍人,還讓他服,這才算牛。就像“攻心聯”裡說:“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拿刀砍人是下策,砍完了你也進去了,那叫爭,你不爭就要攻心。做生意也是一樣的,比如我賺你十塊錢,有人會為十塊錢斤斤計較談三天三夜。理論上是應該掙十塊錢,可談三天很累,你就會覺得這人特矯情,真煩,就這點兒事計較半天。其實人都很小氣,還老嫌別人小氣,這是一個普遍心理。你讓我我讓你不就完了,都不讓,所以以後生意也就沒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