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留洋的,聽不懂。毛澤東自尊心受到巨大傷害。第二次,胡適到楊昌濟家裡吃飯、串門,看見毛澤東,還以為他是請來的夥計,這使毛澤東頗受打擊。
胡適曾經在國民政府抗戰時做過中國駐美國大使,1949年以後到臺灣做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有一段時間想回到大陸,因為他有個兒子當時願意留下來跟共產黨相處,結果沒想到這個兒子在50年代被*自殺了。於是他傷了心,從此不再談回來的事情。
在胡適的故鄉,中國傳統勢力的這套東西非常濃厚,很多村子保留著老房子。從這些老房子可以看出當時這一代的生活比較殷實,一些人出去做生意賺了錢回來以後蓋了這些房子,這些人對中國文化的修習、研究非常重視,所以這裡出了不少著名的學者,也出了一些達官貴人,甚至是大家族。胡適的父親在清朝做官到了臺灣,後來病死在臺灣。胡適三歲就回到大陸,晚年又因為國民黨潰敗到臺灣,人生可能就是一種宿命。
我有一張和胡適哥哥的孫子照的照片,那張照片我把玩了半天。他孫子照片落款的頭銜首先寫的是胡適故居管理委員會保安,然後是胡適之世侄,最後,是說名字是叔公起的。這個頭銜強調了,第一,他是這兒的保安,第二,他是胡適的世侄,第三,他的名字是叔公起的。後來我把照片給王石看,王石就說他還看到過一個軍人作曲家的名片,很有趣,名片上寫的是什麼什麼創作員,什麼什麼軍銜,比如說大校,還加了括號,說享受正師級待遇,後面又跟了個註解——應住四室一廳,實住三室一廳。他的解釋是因為他怕別人誤解,夠級別了怎麼還住三室,很有意思。
胡適一生有很多著名的觀點,比如“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處人,要信可疑之人;做學問,要疑無疑之處”。胡適有很多這樣的話被流傳下來,我個人也很贊同,去胡適故居現場看一看,就會有很多新的感慨。
在定軍山讀諸葛亮
有一出京戲叫《定軍山》,聽過這出戏的人很多,但去過定軍山的人比較少。有一年回西安,我順便去了一趟。
定軍山在四川漢中、成都一帶。為了感受歷史,我特意在定軍山附近的山窪窪裡頭吃了一頓飯,然後去了諸葛亮墓、馬超墓,最後還看了諸葛亮的祠堂。去蜀道走古棧道給我印象很深,小時候看書大概知道棧道難走,但不知道它有多難。現場一看,原來是將木頭橫插進石縫,然後在橫木上再鋪木板,形成沿著懸崖的很窄的小路,這就是當年諸葛亮打仗修的棧道。
現在能看到的棧道已不完整,有些被燒,還有些由於下雨等環境因素而自然破敗。從漢中到長安要穿過秦嶺,而所有蜀道基本都是棧道,走一遍才知道棧道是多麼艱險。歷史上為了在崎嶇的棧道上運送軍糧,諸葛亮還發明瞭木牛流馬——有說是一種木製小推車,很精巧,推著走挺快,比一般拉車方便,當年打仗時用它大大提高了運送的效率。走過這一段,我對三國當時的交通和運輸有了概念。其實我讀歷史一直有個疑問,諸葛亮跟定軍山到底有什麼關係?為什麼他六出祁山,每次都回到定軍山,出兵也在定軍山。來看了之後發現,定軍山原來是一個軍事基地,諸葛亮在那兒操練部隊、演習。定軍山底下有一條河,環抱著定軍山,叫漢水。這樣,他在那兒既能操練陸軍,也可以操練水軍。正因為他所有的事業都在定軍山開始,所以在臨死之前,諸葛亮提出死後要安葬在定軍山。
諸葛亮活了54歲,死後有人為他種了54棵松柏,到現在還活著呢,這是最大的奇蹟。諸葛亮死在五丈原,最後安葬在定軍山,官府為他修了武侯祠。成都也有一個,不過是民間修的。定軍山的武侯祠是從官方角度來表彰諸葛亮的豐功偉績,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幾項表彰,一項是表彰他為漢室忠心耿耿,殫精竭慮,鞠躬盡瘁,這是對諸葛亮在政治軍事上的肯定;另外一項是表彰他的清廉,諸葛亮死後家裡值錢的東西都不夠給他安葬的;另外還表彰了他的美德,傳說他太太比較醜,但是他們倆一直廝守,而且諸葛亮有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還為孩子寫了一些書信,在《諸葛亮集》裡都有。看書是一回事,實地走了一圈後,對諸葛亮有了更深的瞭解,也接收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資訊。
在那個年代,諸葛亮出中原奪天下這件事不容易,《出師表》實際上表露出他的一個心理,他是在幹一件實際不可能的事。諸葛亮完不成他的“業績”和當時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受地形影響,他計程車兵以步兵為主,步兵要走棧道,速度沒優勢,時間一久就會受糧草制約。木牛流馬這套活兒已經做到人能想象的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