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的好時機,讓阿嬤陪你處理分離焦慮的情�緒吧!�
我通常是採取兩段EQ帶動過程:
一、接受寶寶的情緒。哭啦、鬧啦、害怕啦,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所以,不阻止他掉淚,也不制止他出聲。
二、重建寶寶的安全感。有時抱著他,以同理心的言詞響應他的需求。如:“好想找媽媽哦!”或“皮皮愛媽媽哦!”接著告訴他:“還有阿公、阿嬤陪你玩!”讓他感受到身旁仍有可信靠的大人圍繞著。
像這樣處理了約三五分鐘,皮皮就可以安心地喝牛奶或跑到錄音機旁聽兒歌了。
皮媽生了皮弟,除了需要做產後調養,多多休息,還需要半夜哺乳皮弟,所以讓皮皮輪流和我或和皮爺睡覺。有一段時間,睡前常聽到皮皮站在爸媽房門口,面對著緊閉的門板,小心翼翼地問:“媽媽,可以進來嗎?可以嗎?”
後來當我們把他抱開,他立刻放聲大哭。為了讓皮弟有恬靜的睡眠,變成有時皮媽和他在另一房間的床上聊天講故事,有時就更早帶入另外的臥室談天說地,讓他忘了找媽媽。
可是,妙得很,隔天一早,皮皮睜開眼睛立刻又跑到爸媽房門,對著門板問:“媽媽,可以進來嗎?可以嗎?”有時連半夜睡夢中,我也聽過他喃喃囈語:“媽媽,可以嗎?”
在坐月子到尾聲時,皮媽已調養得差不多,爸媽的房門又可以為皮皮隨時開啟了,這種害怕分離、渴望親密的呼喚就減少了。
�
有媽媽味道的棉被和錄音機
“我要媽媽的棉被!”皮皮不論晚上睡覺或午睡,他最珍貴和親近的棉被是一條彩色被單。
所謂“媽媽的棉被”,應該是指“有媽媽味道的棉被”,對我而言,並沒有聞出什麼名堂,可是對一個稚齡的寶寶,那可是“人生美味”,因為其中糅雜了媽媽的各種氣味,對寶寶有安定情緒、建立聯絡的妙用。
因此,每當媽媽不在家的時候,“媽媽的棉被”就成了皮皮最好的朋友,皮皮往往抓緊著它睡得滿身大汗,這時,只能輕輕鬆開他的手心,才能把棉被慢慢移開。
孩子的分離安全感(2)
儘管皮皮不知道“媽媽的棉被”不在手中,然而,還不能挪到嗅覺的範圍之外,因為那充滿安全、親近、熟悉的氣味,仍不知不覺傳遞著一份安全感,讓一個寶寶適時享受了甜美的午睡時光。
皮皮約兩歲半,經歷暑假期間和媽媽親密粘膩的日夜相處後,他很不能適應開學後,媽媽一早就去學校,直到下課才回來。
對他而言,早上睡醒找不到媽媽是生命裡的一個衝突,任憑大人如何解釋和勸告,都不能補足他因“找不到”所產生的害怕。後來有一天,皮媽把小型錄音機擺在她和皮皮之間,一邊對話一邊錄音。“皮皮早上起床看不到媽媽,媽媽去哪裡呢?”“學校。”“上次媽媽帶你去學校,你有沒有看到許多大哥哥、大姐姐?對,媽媽就是他們的老師,以後你長更大一點,要不要去學校上課?”
就在這樣共同經驗的回想和“媽媽究竟去哪裡?做什麼?”的清楚表明後,每當皮皮問起媽媽的去向,錄音機就成了貼心的保姆,只要媽媽耐心分享的聲音放出來,皮皮通常聽完一遍,就笑嘻嘻地去找玩具玩了。
�
他的感覺沒有發洩完畢
皮弟從小和皮媽的黏結很深,他常像小猴子一樣緊抓著媽媽的背膀,也像小袋鼠一樣緊貼著媽媽的胸部。
由於黏得緊,皮弟的“分離焦慮”比皮皮拉的時間還長,皮皮從小就適應身邊有皮爸、皮媽、皮爺、皮嬤、皮舅們,如果一時找不到媽媽,至少還有其他大人。
然而皮弟就不一樣了。
皮弟就是習慣只找皮媽,認定媽媽是他唯一的“最愛”。所以,從小他的眼神就是緊追著媽媽不放,也像跟屁蟲一般,媽媽走到哪裡,他就跟到哪裡。
因為如此黏人,皮媽有時必須趕時間出門,只好在其他大人的遮掩下,才能順利脫身。
然而卡通總有時間到的時刻,玩具總有玩膩的時刻,這時,往往聽到皮弟焦慮地詢問:“媽媽呢?”
當他一發現媽媽不在身邊,屋子裡又四處找不到媽媽的身影,於是就放聲大哭。
皮弟的放聲大哭不像哥哥一般,皮皮在三分鐘內發現“事實就是如此”,往往在大人轉移注意的引導下,就掛著眼淚跑去玩耍了。而皮弟的哭就不一樣了,簡直可以用“驚天動地”來形容。
皮弟的哭聲裡有著緊張、有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