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生尚且如此,可見天下“言過其行”()的人多得是,原因是信口開河說大話。但是大言不慚,把牛皮撐得太足,實行起來就很困難,無法執行也是執行不力的一種。怎麼協調言行之間的關係,是一門學問。
孔子建議先做,然後再過嘴癮(先行,其言從之),並且佩服古人的智慧,說:“古人言語不隨便出口,是怕做不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美國人說為人處事一要堅守承諾,二是不要輕易承諾。做不到的就別說,沒把握的慢點說。異曲同工。
不過大部分事情不說還得做。魯迅說不會作文不要緊,做人才是根本,孔子早就說過:“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子夏說“仕而優則學”,仕而優也是行有餘力的一種。怎麼做?孔子說不要依循利來行事,否則多招怨恨(放於利而行,多怨),說子產行為莊重(行己也恭),尊敬“季文子三思而後行”()。有一個典型案例說明了孔子的因材施教。
子路問:“聽說了就實行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麼能這樣?”冉有問同樣的問題,孔子說:“聽說了就實行。”旁聽的子華迷惑了。孔子說:“冉求謙虛,所以要促進他;仲由魯莽好勝,所以抑制他。”()
無論如何,行為都要保持正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色。),不要危害家人、危害宗族、危害鄉黨、危害朋友、危害同僚、禍國殃民。這是無過則功標準,孔子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這句話就要三思而行,過去有媒婆撮合婚姻,掮客拉扯生意,現在的經紀,個體的叫經紀人,集體的叫中介公司,乾的都是拉皮條的事。他們成人之美麼?如果雙贏,當然是成人之美,如果一方便宜一方吃虧,那是一邊成人之美,一邊成人之惡,善惡看似衝抵,其實是作惡。把醜姑娘惡意推銷給去年才俊,不是成人之美;把鮮花插在牛糞上,不是成人之美。男才女貌,成人之美;男貧女丑,成人之美。民間有一則故事,媒婆撮合一對殘疾男女,男的瘸子,踩在門檻上掩飾(完全違背孔子“立不中門,行不履閾”的訓條),女的獨眼,捂住那隻疾眼裝作羞答答,媒婆說:“三人五眼看過來,以後不要說長說短。”既然藝術又職業道德。 。。
31、慧眼必察的好惡
人皆有所好,寡人好色,君子好德,孔子“好古”(),“好學”(),故而博學。求學的艱辛是可以想像的,孔子不認為自己是天才(),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人有所好必有所惡,“君子亦有惡”,孔子憎恨紫色排擠大紅,憎恨*亂雅樂,憎恨利口亂邦(),還憎惡亂唱頌歌的做法,憎惡誹謗的行為,憎惡*無禮的舉動,憎惡固執的小人()。
好惡不是僅僅有態度就可以的,還得有水平,比如“苗而不秀”、“秀而不實”的現象(),我們都知道有,但在實踐中要看透、甚至能預判就不容易。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立場往往由修養決定,立場不堅定的人,有時是學問淺,有時是觀察力弱。子貢曾經問:“鄉人皆好之,何如?鄉人皆惡之,何如?”孔子說不能肯定,但告訴他:“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運用到當今,要鑑別優劣,就不要聽追星族的翻炒,要聽有良知的專家的意見。這是方法論。沒有方法論就沒有世界觀。
所以孔子又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1)洪流之中,泥沙俱下,玉石俱沒,不可不察啊。論語裡各舉了一個好惡的例子。
孔子聽說衛國賢者公叔文子有口皆碑,向公明賈詢問:“這位夫子不言、不笑、不取,是真的嗎?”公明賈答道:“告訴你的人說錯了。這位夫子該說的時候才說,別人不討厭他的話;快樂的時候才笑,別人不討厭他的笑;該拿的時候才拿,別人不討厭他拿。”()這就是眾好之,孔子必須審察的例子。孔子以前就瞭解到衛獻公的孫子拔,有下列官方宣傳的先進事蹟:曾經煮粥賑災,曾經保衛過國君,曾經當國王的總理忠於職守,其餘逸事則不見於正式媒體。
反例,商紂王大家都說他不好,眾惡之。子貢學以致用認真審察,發現在西周文獻中,紂王只是個酗酒的糊塗人;到了春秋末,他的罪名驟然增加了很多,達七十項,而且都是很具體的事實(顧頡剛《紂惡七十事的發生次第》)。
審察完畢,孔子和子貢是什麼態度呢?孔子與人為善,不想正言質疑,寡淡無味地說:“是這樣嗎?真是這樣嗎?”子貢呢,當然不會去給紂王翻案,做千夫所指的事,他只是說:“紂王不好的地方,不如人們所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