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戰戰兢兢、如屢薄冰。沒想到,皇上竟然再度啟用他,讓他協同谷王朱穗鎮守京城要衝金川門。如此聖恩,堪稱浩浩蕩蕩,李景隆自是忙不迭頂禮膜拜、涕淚縱橫、山呼萬歲。
且說建文帝選派李景隆和谷王朱穗坐鎮金川門後,還是有些放心不下。是於,便選派年輕的翰林院編修程濟去督軍。
程濟是翰林院中除方孝孺外最受建文帝器重的人物,今年二十五歲,五年前曾是南京國子監中最拔尖的兩個學生之一,與方孝孺有過一段師生之誼,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忽然離開京師。
太祖駕崩,新皇登基,他又忽然出現在京師,向建文帝進言,說天顯異象,紫微星北面有黑霧侵入,預計明年七月北方將有兵變,請建文帝早做準備,防患於未然。
此事透過廷議並經欽天監印證,被定案為“妖言惑主,無稽之談”。建文帝本要下令將他拉出午門斬首,可是程濟面對群臣喧嚷、龍顏威怒、還有殺頭的罪名卻泰然自若,絲毫沒有半點畏懼。反而以“待看,到時如何?”為名,請求建文帝將他暫且收監——“如若時間一過,兵變未發,再斬不遲。”
建文帝於是將程濟收監。
沒想到的是,第二年七月,既建文元年七月,北平兵變,燕王朱棣率八百精衛揚旗舉事。揭開了長達四年、震驚中外、後史稱之為“靖難之役”的戰爭序幕。
作者題外話:與同型別小說相比,此書力求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演繹一段驚心動魄的武林爭鬥、魔幻對決!故而書中涉及的人物有虛有實,虛實相生;書中涉及的事情有真有幻,奇正相生;書中涉及的時序有順有倒,前後呼應!處處伏筆,環不相扣,生生不息!
由於本人在行文寫作上受臺灣文學大師溫瑞安的影響頗多,故而文章佈局力求嚴謹、文字力求脫俗、情節力求新奇!特別在人物刻畫上,為寫活一個人不惜濃墨重彩,費力頗多!
也許在嚴格要求自己,盡心盡力後,作品仍未盡如人意!但縱是如此,也希望得到眾位讀者的瀏覽與點評!因為正是有你們的支援與指正,我的水平才能夠不斷提高!
歡迎大家造訪拙作評論區,發表高論!本人無限感激!
第二章:伏兵城外 故地溫傷
因為程濟之言,被事實印證,使得建文帝大為驚奇,以為神異,遂將他提拔為韓林院編修,充任軍師。
這位蹲過大獄的年輕人,果然有非常手段,出任不久,便聯合諸將,取得了徐州戰役的勝利。徐州戰役的勝利一度使得沮喪的南軍士氣大振,可惜那時燕軍的力量已經發展得很強大,而朝庭因所用非人、所用缺人,終導致大勢難挽。
作為督軍,程濟直接向皇帝負責,對守城軍務有過問、督責的權力。
且說今日此時,太陽下山,霞彩散去,月弦高掛。
金川門外二里處,有一個名為“平安”的小鎮夾著官道,鎮裡百姓們不是為避兵禍外逃便是被遷到京城裡,此處只剩二百來間空房荒宅,靜悄悄的,沒有半點活氣。
其實在此之前,這兒是很熱鬧的,因為地近京都,過往客商很多,平安鎮上的村民們便沿路開起商店、客棧、貨鋪、飯莊來,方便過客之需,也撐鼓了自己的腰包。又兼民風純樸、山水明秀,野趣盎然,有別於城內的勾心鬥角、紙醉燈迷,實召引了不少公務纏身,難得給自己心靈放個假的大官。
所以別看小鎮小,出入這兒的卻常常是一些你意料不到的大人物。
只因聽得叛軍渡江,不久便要攻至京城,才沒人敢留在這兒。
韋秋息六年前曾跟著父母、妹妹在鎮上住過,如今重返故地,對這鎮上的一草一木,一巷一溝自是培感親切。
只是物是人非,父母病故、妹妹失蹤,留給回憶的只是一份始樂終痛的往事。
人去了,房空了,不知散去的百姓們還能不能回來,重新開始小鎮熱鬧的生活。
韋秋息帶著二百精兵埋伏在這他曾生活過的小鎮上,靜靜等待。
他相信叛軍要進攻京城,必會先派一支前鋒部隊來探路。而他的任務就是將這支來探虛實的前鋒部隊殲滅。至於叛軍前鋒部隊什麼時候來?來多少人?這就不是他所能料知了。他所能做的便是帶領這二百精兵,布好埋伏、小心隱藏,決不讓來敵看出端倪,當然也不會輕易放過任何一個敵人。
韋秋息奉命在金川門外官道上布伏。兵分兩處,一是由他親率的二百精兵,伏於離京大約二里遠的平安鎮;一是由他指派王請願親率的五十精兵,伏於離京大約只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