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部分(第2/4 頁)
從春秋戰國開始,各國交戰不休,但同時卻又相互學習,甚至某種程度上屬於人才共享。
簡單的說就是,你的人未必一直是你的人,也可以是我的人,如果真的有才,我又看上了,那就直接招攬。
這也是當年楚懷王那麼輕易就中了張儀毒計的原因。
“很簡單,放楚人過關,大將軍不妨養匪自重。”楚河笑著說道,終於吐露了此行的鋒芒。
咋一聽這似乎可行,其實卻是一個大坑。
章邯一聽,略為心動,卻又搖頭說道:“不成!不成!定陶若有失,必然會有問罪。”
楚河繼續笑道:“這有何難,趙高此時想來已經對大將軍有所忌憚,早有召大將軍回咸陽‘親近’之心,大將軍不妨順從其意。待到人離定陶之後,再讓這定陶城為楚軍所破。如此一來,不僅城破與大將軍無關,且反而顯得大將軍尤為重要。”
“唯有大將軍守護在側,楚人方才難以攻城略地,威脅咸陽。”
隨著楚河將計劃娓娓道來,章邯徹底被打動了。
此時的秦軍還是十分強大的,所以章邯相信,只要有他在,只要他想要鎖住楚人乃至諸國聯軍,就能如願。
反而是來自咸陽,來自趙高的威脅迫在眉睫。
若不能迅速想到解決的辦法,確實始終如芒刺在背。
而楚河給出的計策,雖然有些折損,甚至顯得陰毒,但是卻也不失為一個保全自身的良策。
第八百四十六章得先生可抵十萬精兵
章邯固然心動了,但是卻依舊有顧慮,未曾一口答應。
而是先對楚河說道:“先生有大才,何不效忠於我大秦?與那楚人餘孽一併,遲早被我大秦強兵所滅。只要先生願意改換門庭,在下定然向朝中稟報,為先生討個好差事,過往種種,儘可既往不咎。”
楚河聞言,知道章邯心中已有了決斷,故而才會岔開話題,便義正言辭的拒絕道:“張河乃是楚人,生死不可更改,此次前來提醒大將軍,固然是為了早日破城,然卻不知讓大將軍渡過此劫,於我楚人而言,是福是禍!”
說罷臉上露出擔憂之色。
章邯聞言,臉上的親切之色盡去,眼底反而露出一絲放鬆之色。
“既然如此,也不強求,今後戰場相見,某自當親取了爾之頭顱,也免得你折在某些無名之輩手上。”章邯語氣冷冽說道。
楚河點點頭道:“如此承諾,張河亦還給將軍。”
招攬不成,章邯便直接轉回原本的話題,說道:“三日之後,我會啟程返回咸陽,日暮時分,守城兵卒會有替換,負責看守護城陣法者,必為我之親信,他會放開陣法一瞬。到時爾等自行把握。”
說罷便繃著臉,擺出一幅送客的態度。
楚河目的既已成,自然出城而去。
回到楚軍營中,向項梁稟告此事。
項梁聞言頓時大喜。
“果真如此,定陶若下,先生當為第一功。”項梁忍不住說道。
楚河卻不等營帳中有人唱反調,便自發說道:“不可大意!那章邯為人謹慎,雖然為我說服,卻未必願意與我們精誠合作,只怕還有莫測之心。”
以楚河的揣度,章邯卻是聽從了他的建議。
不過卻還是會藉機暗害楚軍一把,借定陶之勢,以及約定之事,佈下殺局,讓楚軍元氣大傷。
如此一來,即便是楚人得了定陶,也暫時無力繼續西進。
而等章邯穩住了朝中局勢,取信於趙高之後,再折返回來便可趁勢反攻,收復失地,威望大漲。
所以三日之後,日暮時分,只怕那護城之陣即便按時開啟,城中只怕也有埋伏。
此非什麼隱秘之事,故而楚河也將前後因果細說給項梁聽。
直楚河回來,帶來好訊息之後,就一直心中不安的英布,霎時便送了一口氣,嘲諷道:“如此說來,還是沒有完成目標。既然如此,已立下軍令狀,軍法無情,莫想抵賴。”
“左右來人,將這巧言辭色,戲弄三軍之輩拉出去斬了!”
上有項梁,左右還有項羽等人在,英布一個小將,卻敢直言將楚河推出去斬了,可見心中還是有鬼,生怕出了變數。
楚河不著急,神情淡然,項羽卻聞言一怒,一腳踏出來,其勢如烈山一般,渾厚向英布壓去。
“英布,你這是何意?大哥言語之中,尚且有未盡之意,何時說過無法兌現?”項羽這一出頭,頓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