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部分(第3/4 頁)
很保守的人,放蕩不羈只是大家對他的誤解。
至於怎麼教虞姬,楚河早就想好了。
他不會用任何手段去控制虞姬,而是真的要教會虞姬明事理,懂策略,知天下,查民情。
項羽是沒得救了,之前在桃林中的一番幻境試探,就將其剛愎自用的本性暴露無遺。
很多時候,我們時常會以為,我們所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源於我們個人的意志,與他人無關。
但其實,很多因素,已經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我們的判斷。
我們生活在遇到的人,經歷的事,學習的知識,甚至是看過的一本書,都會是人格的組成部分,價值觀的基礎框架。
虞姬當然不是白紙一張。
但是她對於天下,對於民族,對於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對於整個世界的認知卻是極為狹小的。
她的眼裡只有項羽,項羽就是她的全部。
而當楚河將整個世界徐徐的展開在她的眼前,就像是小動物睜開眼時,第一眼看到的景象。那印象是極為深刻的,是燒錄在靈魂裡的。
楚河每教給她的一個知識點,到後來走到恰當的時機,都會化作她的一個念頭,自發的從心裡湧出來。
而她是項羽的枕邊人,自然會說出楚河需要她說的話,做出楚河需要她去做的事。
膚淺的奴役和控制,楚河已經戒掉很久了,那太暴力,也太容易留下破綻。
只有心靈的傳輸,價值觀上的趨於類同,才會做到真正的無形掌控。
往大了看,學派、宗教、國家,莫不是用著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塑造著人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讓絕大多數人,過著他們所期待人們所過的生活。
教育虞姬,不急於一時。
楚河教導她的地方,也選在位於開闊之處,事無不可對人言。
第一堂課很重要,那是開啟虞姬大的世界觀的第一步,所以楚河先收下了這個弟子,卻並不迅速開課,而是先想辦法,解決了定陶之事,漂亮的打一場勝戰,成功的在楚軍之中立足。
破城定陶並不難。
無論是讓項羽蠻力橫推,還是大軍圍城,斷水斷糧,將戰線時間拉長,拖垮城中守軍,看起來似乎都是個辦法。
不過前者顯露不出楚河自己的威風,後者就是昏招了。
定陶一城,秦軍固然比不上楚軍。
但是他們卻不是孤立存在的。
雖然陳勝吳廣之後,天下揭竿而起者眾多,大秦四面開花,處處反賊。
但是大秦鐵騎之威,依舊煊赫天下。
“我如今初入楚軍,未有深厚根基,難有多大的支援。所以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計劃,只怕都行不通。歸根結底,還是隻能出奇謀,走毒計。”楚河迅速的定下了基調。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所謂陽謀者,皆需先佔大勢,將對手懟到牆角,退無可退,明知是坑,還只能往裡跳。
楚河現在看似入了楚軍,卻先要站穩腳跟,陽謀自然不成,只能耍些陰謀小手段。
到了第二天,楚河整理好衣冠,便在大帳見了項梁。
“什麼?先生要獨自去定陶,說服那章邯,讓他讓出定陶?這!”項梁如果不是顧忌楚河的顏面,就差點要指著楚河的鼻子說痴心妄想了。
項梁顧及楚河顏面,英布卻從一旁站出來冷笑道:“看來閣下是想學張儀之輩,鼓唇弄舌,矇蔽人心。只是那張儀雖然卑鄙無恥,卻有真才實學。閣下只怕此去,未必能說服章邯,若是人頭轉而被掛在了城牆之上,還要勞煩吾等取回,卻是害了我不少楚國的好兒郎。”
英布這話不僅毒,並且狠。
不信任楚河,那是應該,畢竟雖然兩篇賦漸漸名傳天下,卻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
但是在眾多楚人面前,將楚河比作張儀,諷刺其人品與張儀類似,卻又無有張儀之才華。那就是有點誅心了。
有人跳出來表示懷疑,這是楚河早有預料的。
楚河只是沒有料到,英布這個反骨仔竟然這麼囂張,妥妥的一幅等著打臉的反派模板,倒是有些稀奇。
畢竟就目前來說,他們沒有利益衝突,去定陶遊說,也與他無關,他為什麼跳出來?
“看來英布背後還有人,他是武將,我與他定位沒有重合點。倒是。”楚河眼神從賬內的幾人身上掃過,雖然沒有看出什麼異樣,卻先將這筆賬記在心裡。
“也罷!敢跳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