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80年代後的代表,“80後”正式闖入社會大眾的視野之內。
80後表面上是指在1980年—1989年出生的人群,但其實包含著一種文化現象,實質意義遠遠超過了80後文學的簡單字面含義。
面對80後大潮的洶湧態勢,社會各界包括媒體、文學界、教育界等都紛紛將矛頭指向了80後,一場對80後的批判風暴由此拉開了序幕。
在這段時間裡,《時代》週刊將美國60年代“垮掉的一代”重新提起,與80後相提並論。《時代》稱80後另類,認為他們是國內的新激進分子,因此引發了一大批人出來批判80後,稱80後最不敬業、沒有理想,等等。
由於經歷了特殊的歷史背景,80後們在人們眼中一直沒有留下好的印象。當時社會輿論普遍認為80後是叛逆、無責任感的一代,對其持悲觀態度,產生了很多偏見。前幾年各種媒體上到處是“歧視”80後的現象,甚至包含攻擊性的字眼,80後被冠以“垮掉的一代”“最沒責任心的一代”“愚昧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等各種稱呼。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年齡的增長,人們開始逐漸改變對“80後”的看法和偏見。
幾年前,很多人都說80後的人不關心政治,不關心社會,認為他們崇洋媚外,喜歡韓國肥皂劇和法國的時尚,關注來自更多國家的非主流文化生活,說他們喜歡無病呻吟,習慣在富足的生活之中尋求矯情的憂鬱和悲傷。
然而,汶川這個名字,卻把80後的真正面貌清晰地展現在了所有人的面前。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80後們勇敢地奔赴四川,參與到搶救和災後重建的行動中。在舉國同心抗震救災的日子裡,全國各界表現出了團結與友愛,而80後更是在國難面前表現出了無所畏懼的精神面貌,他們勇敢、善良,果敢地走進抗震救災隊伍,捐款、義賣、甚至深入最前線,深深地凝聚了他們對災區同胞的愛與祈禱,表達了他們對祖國深沉而熱烈的愛。
奧運聖火護衛戰中,80後年輕人作為有力的中堅力量,點燃了中國人民一次又一次的愛國熱潮,充滿活力地宣傳了愛國、思辨、正義、人性的積極思想。
經歷了汶川地震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80後憑藉自己的出色表現最終得以正名。至此,國內各種媒體對80後進行的積極報道和正式宣傳開始進入了主流趨勢。
其實,80後從出生到逐漸長大成人,是一直站在最前端鑑證著當代中國在改革開放後日漸發展崛起並與之一同成長的特殊的一代人,80後們在20來年的人生歷程中目睹到的多是整個民族的自強不息和奮起拼搏的歷史。
80後從嗷嗷待哺到長大成人,親身經歷了祖國由相對困難落後到今天繁榮富強的全過程,度過了沒有高科技圍繞、沒有太多物質享受卻簡單充實的美好童年時代,80後透過使用手機、上網等率先跨入中國的資訊新時代,並一直站在前沿接觸新生事物,成為2000年之後第一批彰顯個性的人群,並在跨入2010年之後,最終成為了關心民族榮譽、國家前途、日漸成熟、有所擔當的一代人。
在眾多的80後中,姚明、易建聯、劉翔等人代表了中國年輕一代的力量,彰顯著堅強、毅力和速度;李想等IT屆新秀代表了年青一代的智慧、進步和創新;李宇春、胡彥斌、周筆暢等代表了中國年青一代的樂觀、活潑、魅力和張揚;韓寒、郭敬明、張悅然、戴志康等代表了中國年輕一代的才華、博學、聰慧與激情。
80後是強大的,是勇往直前的,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與吸收能力是極強的,他們已經在工作生活的各個領域中不斷崛起並逐漸成為中流砥柱。
70後、80後與90後(1)
70後指的是在1970年到1979年出生的人。70後比較中規中矩,秉承著中國傳統的思想。因為父輩們是被國家耽擱的一代人,10年動盪,很多人沒有機會讀書,做事受束縛,所以70後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父輩們失去的社會價值,他們渴望成功,總是希望透過努力進步來彌補上代人所沒能得到的價值體現。
80後是指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一群人。80後是迷茫的一代,他們在老一輩人的傳統教育下成長,遇到的社會變革很多,進入社會卻發現現實的格格不入。他們大多認同舊的社會價值,同時又謹慎地接受著社會的不斷變革,他們在新舊思想交鋒中苟延殘喘,在東西文化衝突中掙扎生存。迷茫成為了他們的代名詞,而當他們不再迷茫之時,他們也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