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中有一位就是戴爾?卡耐基。他們認為,要不是因為卡耐基,許多大企業家很難有今天這樣的成就。
畢業後,卡耐基換過好幾種工作:跑去演戲,不成功;跑去當業務員,不成功。後來,他獨自住在紐約州一間破舊的公寓裡,對未來發展感到希望渺茫。
“當時,是1912年的秋天,我23歲。我自問:‘卡耐基,這就是人生嗎?這就是你在大學中夢寐以求的生活嗎?還記得當時你想完成的大事嗎?現在,你在做什麼?你每晚帶著頭痛回家,因為你厭惡這份工作……’當時,正是我生命的轉折點!”
從應用專長開始,卡耐基主意已定,他要為自己的人生開創一番新的局面。他的新計劃是,白天寫作,晚上到夜校教書。但是該教些什麼呢?卡耐基想起自己一向擅長的演說。
不能只有吸引力,人生需要影響力(2)
一開始,卡耐基遭到當地幾所大學的拒絕。他決定在基督教青年會試試看。他選擇了紐約市規模最小的一家,希望成功率高一些。不過,青年會的經理對他的講座不感興趣。
但經理邀請他出席一個社教之夜活動,由他演講來娛樂嘉賓。
卡耐基利用這個機會,引起觀眾熱烈的反應,就連經理也改變了心意。他同意讓卡耐基辦講座,但是不答應付一晚上兩美元的費用,而是採用分紅制度:來多少學生,就抽多少費用。
講座課程開始時,情況不佳。他講完了演說的歷史和理論基礎,發現所有的學員看起來都無精打采。於是,他靈機一動,請後排的一位男士上臺:“請為我們做個簡短的即席演講。”
“講什麼呢?”
卡耐基遲疑了一下說:“就談談你自己吧!告訴我們你的背景及生活。”
這位學員說完了,再請下一位學員。漸漸地,卡耐基發展出一套團體溝通的教學理念。不到幾個月,他就在美國東岸所有的青年會開班授課。受歡迎的程度,連他自己都十分意外。
後來,卡耐基訓練機構正式誕生。1936年,卡耐基將他的研究心得與學員演講結合起來,寫成了《卡耐基溝通與人際關係》。沒想到,這本書為卡耐基贏得了美名:它至少有36種語言的譯本,並在18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出版。
卡耐基在23歲時對人生有了新的思考並開始行動。我們現在也處於這樣的年齡,雖然做不到他那樣大的影響,但我們一樣要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從而獲取一份屬於自己的成功。
NO3.形成自己的氣場
幾年前,我讀過一個故事,覺得挺有意思,曾經一度把QQ暱稱改為“阿土哥”。
陳阿土是臺灣農民,從沒出過遠門。終於,他得到一次參加旅遊團出國旅遊的機會。國外的一切對他來說都非常新鮮,尤其是他參加的是一個豪華團,一人住一個標準間,這更令他感到新奇不已。
這天早晨,服務生敲門送早餐時對他大聲說道:“Good morning,sir!”陳阿土愣住了:這是什麼意思?在自己的家鄉,一般陌生的人見面都會問:“您貴姓?”想到這兒,陳阿土大聲喊道:“我叫陳阿土!”
如是這般,連著3天,都是那個服務生來敲門,每天都大聲說:“Good morning,sir!”而陳阿土亦大聲回道:“我叫陳阿土!”幾天下來,他非常生氣:這個服務生也太笨了,天天問自己叫什麼,告訴他他又記不住,真煩!
終於,他忍不住了,跑去問導遊“Good morning,sir”是什麼意思,導遊告訴了他答案。“天啊!真是太丟臉了!”回到房間後,陳阿土反覆練習“Good morning,sir”這句話,以便能體面地應對服務生。
轉天早晨,服務生照常來敲門,門一開,陳阿土就大聲說:“Good morning,sir!”與此同時,服務生回答的是:“我叫陳阿土!”
故事看完覺得好笑,其實它深刻的含義在於:人與人的交往,是意志力與意志力的較量,不是你影響他,就是他影響你。
在畢業這幾年,要勇敢地樹立起自己的個性標籤,形成自己的氣場,讓別人知道一個明確的你,讓別人清楚一個具有影響力的你。一旦你成為周圍人心中的榜樣,並能成功地激勵他們,你將成為他們生命中有影響力的人物。
■'智語點“波”'
一個人有了吸引力,可以說他成功;一個人有了影響力,會被認為偉大。
吸引力是一種實現自我價值的表現,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