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操輕易也奈何他不得,但“外雖寬容,而內不能平”。�
如果孔融只是說些諷刺刻薄話,也許曹操忍一忍也就罷了。可惜孔融還要攻擊曹操的政治路線和政治綱領,對曹操的每一重大決策都要表示反對,這就使曹操不能容忍了。加上孔融和劉備關係非同一般,曹操又正好要用兵荊州。留著這樣的人在朝中,如何放心得下?於是曹操便決定在消滅劉備之前,先消滅了孔融。�
殺孔融畢竟不是殺別的什麼無名鼠輩,還得講點法律程式。因此曹操便任命郗慮去當檢察長(御史大夫),查一查孔融有什麼問題。郗慮原本與孔融不和,對曹操的任命自然心領神會,很快就收集到孔融的罪證,並讓一個叫路粹的人寫了舉報材料。其中最嚴重的一條,是揚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劉(劉)字。這便是謀反了,當然該殺,可殺。於是孔融很快就被下獄、處死、棄市,老婆孩子也統統受到株連。�
txt小說上傳分享
四 幾樁謀殺案(3)
不過曹操殺孔融,用的卻不是“謀反”的罪名,而是“不孝”的罪名。據路粹的揭發和後來公佈的罪狀,孔融有兩條“反動言論”。一是說:父與子,有什麼恩?論其本義,不過當時情慾發作而已。子與母,又有什麼愛?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裡,倒出來後就什麼關係都沒有了。二是說:鬧饑荒時,有點吃的,如果父親不好,便寧肯拿給別人去吃。這樣的言論,當然是“不孝”。所以曹操在佈告上惡狠狠地說:“融違天反道,敗倫亂禮,雖肆市朝,猶恨其晚”,不但該殺,而且還殺晚了。�
這是典型的以言治罪,也是典型的專制政治。首先,我們不知道孔融是否真有上述言論。但曹操說有,那就有,不容申辯的。其次,即便有,也頂多是不像話,有錯而無罪。但曹操那個時代是不講人權的,連“腹誹心謗”都有罪,何況“猖狂攻擊”?當然該死。第三,曹操自己說“唯才是舉”,盜嫂受金、不仁不孝也不要緊,怎麼可以因為不孝而殺人呢?豈非出爾反爾、自打耳光?再說,孔融只不過有不孝的言論,曹操還把它用到組織路線和人事政策上去了,豈不更該殺?不過,這些話我們並不能去問曹操。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我們倘若去問他,恐怕他把我們也殺了!”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其實,曹操用不孝的罪名殺孔融,用心是很深的,再次表明曹操是極有心計的政治家,而孔融是意氣用事的書呆子。首先,漢王朝歷來主張以孝道治天下。曹操殺孔融,說明他維護孝道,而維護孝道就是維護漢室。這就光明正大,同時還洗刷了自己“謀篡”的嫌疑,政治上又撈了一票。其次,這樣做,不但能消滅孔融的肉體,還能詆譭孔融的名譽。你想,孔子的二十世孫居然主張不孝,他的人品還靠得住嗎?一個連祖宗都背叛的人,難道還不該死嗎?顯然,曹操不但要整死孔融,還要讓他死有餘辜,死了以後也翻不過身來,遺臭萬年。這一招是非常狠毒也很厲害的。陳壽作《三國志》時,便不敢為孔融立傳。�
說來曹操的殺孔融,確有正一正風氣的目的。只不過這風氣與孝不孝的沒有什麼關係,卻與政治關係頗大。我們知道,東漢末年,許多名士都以“清流”相標榜。其中自然有潔身自好的高潔之士,也不乏沽名釣譽之徒。但不論何種“清流”,共同的特點,是才氣大脾氣也大,或沒有才氣脾氣卻很大。他們都自命清高,不肯與所謂俗人來往,也不肯與當局合作,或裝作不與當局合作。如果只是個人生活鬧鬧脾氣,還不要緊,然而他們還要把這種風氣帶到政治生活中來,而且弄得影響很大,這就不能不讓曹操頭疼。曹操是一個在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他要專政,豈容別人天天說他的怪話?他要用人,豈容大家都不來合作?這就要殺一儆百,才能一正風氣,而孔融正好是這樣一隻大公雞。所以他要殺孔融,還要批判他。對另一個才氣和脾氣也很大,地位和影響卻不如孔融的人,就不去動他,而是交給別人去殺。�
�
這個人,就是禰衡。�
禰衡,字正平,平原(今山東省平原縣)人。《後漢書》說他“少有辯才,而尚氣剛傲,好矯時慢物”,也就是非常意氣用事,非常剛愎狂傲,喜歡故意和時尚唱反調,和別人過不去,也不把別人放在眼裡的意思。大約意氣相投之故,他和孔融的關係非常之好,無話不談。孔融那兩條不孝言論,據說就是對禰衡說的,並由禰衡到處散佈傳播。路粹還揭發說,孔融和禰衡相互吹捧。禰衡說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則誇禰衡是“顏回復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