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高祖不疑留侯,吾何疑於子瑜(五千字大章趕進度)(第3/4 頁)
到兒子的異動,知道兒子是下決心全家搬家,終於決定坐下來好好談一談。
宋氏哀怨地詢問:“下個月你去豫章,是打算住很久了?不是平賊息戰就回來?”
諸葛瑾一愣:“笮融雖非名將,但畢竟善於妖言惑眾,部曲眾多,而且他可能還和涇縣(宣城)祖郎有勾結,戰端一起,不好估算時日,當然要料敵從寬。”
宋氏聞言,神情落寞地再次拿出禮法倫常:“既如此,豈有寡嫂投奔小叔子之理?若是能這般,兩年前咱諸葛家便不用分兩路南下了,又哪裡需要吃這麼些苦?
屆時你自去豫章便是,我與你舅自住在廣陵。你如此受劉將軍重視,本地官吏必會妥善保護我等。此前你去許都那一個月,我這裡日常起居也不致有缺,不必掛念。”
諸葛瑾這才想起來,繼母為了避嫌,已經吃了兩年的苦了。他自知理虧,又勉強勸說了幾句,宋氏只是讓他不必掛念。
諸葛瑾只好嘆息:“父母在,不遠遊,此番不知多久能打完仗,母親不願去,我豈不是不能盡孝……”
而且在諸葛瑾的計劃裡,他此去豫章,也不會說打完笮融就回來,後續肯定還有一些內政上的事情,以及外交上矇騙袁術的操作,需要他留下親自處理,時間就說不準了。
按照漢朝人的道德觀,如果是為了救叔,非常急切,暫時拋下父母是可以理解的。
一旦渡過危機,你還一個人在外面浪,可就不孝了——當然,除非是家裡還有別的兄弟留下,侍奉繼母。
就好比此前諸葛瑾擔任了這個職責,所以諸葛亮和諸葛均才能跟著叔叔走。
面對僵硬的漢朝孝道,諸葛瑾不得不琢磨:要不把諸葛亮拉回廣陵盡孝,把自己置換出來……
然而,就在他捉摸這個計劃時,宋氏見兒子難辦,終於決心攤牌:
“瑾兒,我這兩年吃了這麼多苦,也想明白了。如今劉將軍失了徐州大部,琅琊郡估計是拿不回來了,你親生父母早已合葬,入土為安,我也不是非得百年之後湊這個熱鬧、硬要回琅琊埋骨。
既然你能做大事,安身立命,我也就放心了,便自回宋家立戶,將來改嫁由身,你也不用被孝道束縛。”
諸葛瑾大驚:“母親不可勉強!難道是孩兒志在四方,才讓母親生出此念……那實在是不孝之至了!”
宋氏連忙捂住他的嘴,讓他別多想:“關你什麼事,我畢竟也才二十六。這次你去許都,我自己想明白了,自願尋人改嫁。
前些年只擔心你尚未出息,不能頂門立戶,才熬到現在。如今你前途遠大,我還有什麼不放心的?
你也不用擔心落下逼繼母改嫁之名,我其實已想過了,可以先讓阿信自立門戶,不再附庸於諸葛家,然後將我接回宋家。如此,將來就算改嫁,也是接回孃家後聽從弟弟之言,與你無關。再說也未必真能改嫁。”
諸葛瑾沒想到自己出遠門一個月,繼母居然想了那麼多長遠問題。
從情感和理性方面來說,他當然是不會去阻撓的。
諸葛瑾是現代人,三觀比較人道,也覺得讓一個少婦終生守寡挺殘酷的,何況漢朝本來就沒有這樣的要求。
但不管怎麼說,宋氏養育了他和弟妹七八年,他肯定心存感恩。
按照漢朝的孝道,如果宋家已經沒了人口,宋氏直接以諸葛家寡婦的身份改嫁,那麼還會對諸葛瑾的名聲有一定影響,會有外人嚼舌頭“是不是這小子容不下繼母”。
但好在還有舅舅宋信在,只要讓宋家重新自立門戶,先把寡婦接回孃家,就跟諸葛家完全無礙了。
當然,以後無論宋氏嫁得好壞,那也跟諸葛家沒有關係了,裙帶好處或壞處,都會由宋信承擔。
諸葛家也不屑於靠這些潛在的裙帶關係,來獲得好處或人脈。
在這個問題上,諸葛瑾還是非常剛正不阿的。他或許可以不在乎他自己將來的歷史形象,但他必須維護二弟諸葛亮的完美形象。
以諸葛家的實力,不需要靠任何關係,完全靠實力就能崛起。
所以為了避免落人口實,諸葛瑾覺得舅舅自立門戶這事兒,還是應該擺個酒,請一些廣陵有頭臉的人物做個見證。
諸葛瑾還得把劉備糜竺送給他的金錢田莊奴僕、還有天子賞賜的財寶,分一些給宋家,作為宋信自立的啟動資金。
這樣外人也會誇讚諸葛瑾仁孝,給回孃家的繼母都能分那麼多家財、以報答養育之恩。
從這個角度來說,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