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4/4 頁)
兩次。官員百
日內不得作樂、嫁娶;軍民百日內不得作樂,49日內不得屠宰,1月內不得
嫁娶,27日內不得祈禱、祭神。外省各地官員,要自接到喪訊文誥之日起舉
哀、成服,停止辦公3日,每日朝夕哭臨。第4日照常辦公;至27日後除
服。
又特忌紅色。除服前27日內,除禁穿紅衣外,又禁掛紅旗;就連平常
各衙門之間行文用的硃筆、朱印,也改用藍筆、藍印。即使是上報朝廷的奏
章,也要在15日後方可改用朱印。
凡此種種禁忌,違者嚴懲不貸。
3。清宮陵寢與葬制
帝王的墳墓稱“陵寢”。滿族**建立之前,無所謂陵寢;建國後,受
漢族歷代王朝的葬制影響,始有陵寢之設,並逐漸形成了一套陵寢制度。
(1)堪輿
按漢族帝王的慣例,每位皇帝從即位之日起,便派精通堪輿(風水)之人為自己選擇建造陵墓的地點,即所謂“萬年吉地”。據傳統的風水迷信說法,山脈是龍的象徵,又稱“龍(蟹)脈”。根據不同的形狀,山可分為祖山、宗山、主山等。而每一座山的各個部位,又象徵著龍腦、龍尾、分龍、起龍、來龍等等。根據不同的土質與形勢,地也有福地、吉地、凶地、絕地之分。
人死之後,如選擇乾坤聚秀、陰陽和會、低俗作品請刪除砂水、山川壯美的福區吉地安葬,就能遺福子孫;反之,則降災於後代。對於帝王來說,葬所選址的好壞更關係到國運的興衰存亡,因此備受重視。
清初,由於戰爭的關係,陵寢建設不可能十分講究。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位於瀋陽城東20裡渾河北岸之石嘴山,俗稱“東陵”)和太宗皇太極的昭陵(位於瀋陽城北10裡,俗稱“北陵”),規模和豪華雖不及後來諸帝的陵墓,但二陵的陵址已是由堪輿者“卜地”而定的,均為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滿清入關後,陵寢的堪輿制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如順治帝的孝陵就是由欽天監官員林如預、楊宏量等人負責堪輿的;雍正帝泰陵的卜地由怡親王允祥和總督高倬等主持。
(2)陵制
滿清建國之初,帝后的陵墓尚無定製。建於關外的“清初三陵”,即皇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