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慰的事情。
名與實 二(1)
那麼,智慧的管仲在齊國到底做了些什麼,從而使得這個地處海濱、偏僻又狹小的齊國,在短時間內一躍成為大國的呢?
中國文化向來是喜歡貼標籤的,比如把誰看做儒家,又把誰劃為法家;或者把什麼歸結這個主義,又把什麼納入那個思想……好像標籤一貼,萬事皆成似的。然後,就按標籤所貼,用一種僵死的概念來詮釋,根本不願意嘗試順著事物的紋理和規律去探索。這樣的方式,使得人們在遭遇管仲時碰到了難題—這個來自淮河岸邊的人,他的思想和手段到底歸於哪門哪派呢?他的主張似乎兼有各家的影子,又似乎不專屬哪家—他尊重人性,道法自然,像道家;提倡道德,講究秩序,像儒家;重視法治,刑律嚴酷,像法家;同時,他在用兵上神出鬼沒,法無定法,又像極了陰陽家……也正因如此,任何一派都不好意思將管仲奉為他們的祖師爺或者納入他們的範疇。
管仲治理齊國的方式和手段,同樣給人們帶來諸多疑惑。管仲所做的一切,根本就是“無門無派”—相比孔子,以及後來的孟子,管子的思想一點也不具有浪漫的成分,也沒有理想化的成分,他很少提一些綱領,不像儒家那樣熱衷說教;他似乎從不按規矩辦事,而是如商人般唯利是圖。管仲的目的很簡單也很明確,國家的穩定與秩序,人們的道德觀念和倫理,都必須建立在民富國強的基礎上。要想實現這些,就要發展經濟,發展工商業,賺取錢財,積累資金……這些,在當時,乃至後來的中國文化的主流看來,都是“匪夷所思”的事。
讓人們無法把握和首肯的還有管仲的私德,以及他做事的方略和手段。在人們看來,不僅僅管仲棄公子糾而投公子小白,算是道德上的一個汙點,而且,管仲為了齊國的強大,可謂心機用盡手段用盡,很多手段,都不是那麼光明正大的。比如:管仲為了鼓勵商業,竟在淄博設立了七百處“女閭”,也就是妓院。這樣的方式,又讓道德保守的儒家“瞠目結舌”了……如此情境之下,也難怪管仲找不到自己的歸宿了。
管仲就這樣成為一個讓人費解的人。其實哪有什麼費解的呢?很多時候,認識上的隔閡與框框純屬“庸人自擾”。現在看起來,管仲的執政思想,是從實際出發,尊重天地,尊重人心,尊重人們的需求,也遵循人們的慾望。這當中有道家的成分,也有濃郁的民本主義的思想。管子的出發點是“與俗同好惡”,其實就是按照市場的規律來辦事—既然人性當中皆有“求利遠害”的自利之心,為什麼不因勢利導以人心的走向來制定國家政策呢—這樣的方式,似乎又有點*社會以及現代經濟的影子。不過,管仲所做的顯然又不是放任不管的市場經濟和自由社會,相反,他的政治經濟措施不僅具體,而且嚴酷,比如強制推行“四民分業定居”政策,使士、農、工、商各歸其所,聚居一處,世代相傳;不準百姓隨便遷徙等。這一方式,又具有強硬的國家管理模式—從這一概念上說,管仲又像法家。至於提倡道德,對農民推行減稅政策,有效地保障農民利益;在軍事上不主張濫用兵力,奉行不戰而屈人之兵等,又跟後來孟子大力提倡的“王道”有幾分相似。顯然,這又具有儒家的成分……現在看起來,當年的管仲就像是武術中的“自然門”,他是無門無派的,他的一招一式,都是從具體情況出發。他不是儒,不是道,不是法,不是墨……他什麼都不是,但管仲所做的,似乎又帶有這些門派的影子,他只是根據對手的情況,每招每式,都能擊中要害。這樣的方式,實際上就是最切合實際的方式。
名與實 二(2)
後來,孟子把儒家學說的核心歸結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細細地分析管仲在齊國所做的,也可以看出,其實對於管仲來說,他人生最大的目標,也就在於此,尤其是治國和平天下。如果將管仲的主張和行為加以概括,就能看出,管仲同樣在探索“王道”的精神,他的“王道”,就是以富國強兵、社會自由、人民安居樂業的方式,來達到治國的目的。管仲最著名的話就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從這一句話可以看出,管仲其實也是很講道德和禮節的,只不過在他看來,只有在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下,倫理道德的秩序才能實現。
“治大國若烹小鮮”,這是老子在《道德經》中的一句話,話雖然說得有些滿,但道理似乎真的是那麼回事。管仲雖然沒有說過類似的話,但他調理齊國,也是按照這個方法來做的,類似的心得,肯定會有不少。有可能讀著老子字句,管仲還會會心一笑呢!老子沒機會實現他的濟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