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4/4 頁)
影的佈景便被強調出來,它不再是一個人類行為事件的容器,反而可以堂堂進入敘事事件中(圖、圖、圖、圖、圖、圖、圖中,可以看到沒有人物角色的佈景)。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三部分 電影風格(2)
導演有多種控制佈景的方式,方式之一就是在現成的景物中去挑選,這種方法在最早的影片中已被採用。路易?盧米埃爾(Louis Lumière )的第一部影片《水澆園丁》(L'Arroseur arrosé)(圖),就是在一座花園裡拍的,而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在《輕蔑》(Contempt)中的外景戲,是在義大利南方名勝卡布裡島拍攝的(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羅伯特?羅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在柏林廢墟中(圖)拍《德意志零年》(Germany Year Zero)。今天的導演都會到現場取真實佈景。
當然,導演也可以選擇造景,梅里愛就深知在攝影棚中能獲得更高的控制度,而其追隨者更是不乏其人。在法國、德國,尤其是美國,為了在影片中製造全然人工的世界,已發展出多種造景的方式。
有些導演特別強調歷史考據,比如,由圖《貪婪》(Greed; 1924)的劇照可看到,導演埃裡克?馮?施特羅海姆(Erich von Stroheim)在佈景考據上傲人的成就;《水門事件》(All the President's Men; 1976)為了再現《華盛頓郵報》辦公室的氣氛,也在這方面下了功夫(圖)。除了在音效上極力仿造出報社的各種聲響外,甚至在整個佈景內,散滿由真正的報社取得的廢紙。有些影片就不那麼忠於歷史上的擬真,儘管格里菲斯(D。 W。 Griffith)對於《黨同伐異》(Intolerance)中所呈現的各年代曾做過考據,但是,他的巴比倫城卻融合了亞述、埃及及美國的建築風格,儼然是一個他個人心目中的城邦(圖)。同樣的,在《伊凡雷帝》(Ivan the Terrible)中,愛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對沙皇宮殿的設計,則完全配合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