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多的“謎題電影”(puzzle films) 不給我們這種統一性與清晰性。在這種電影當中,拍片者創造出令人困惑的故事時間模式或因果關係,而相信觀眾可以透過重看電影找到線索。一個早期的例子是,1998年克里斯托弗?諾蘭(Christopher Nolan) 的電影《記憶碎片》(Memento),片中呈現了男主角在兩條時間軌道上進行調查。簡潔的黑白場景顯示了進行中的現在,其中故事情節依照時間先後順序發生。而彩色的寬闊場景,在時間上則是倒退發生。因此,我們見到的第一個劇情事件是最後的故事事件,而第二個劇情事件則是倒數第二個故事事件,以此類推。同時,男主角的記憶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導致在影片結束時,觀眾會懷疑可能還有某些疑問沒有解決。
DVD能夠允許觀眾任意選擇要觀看的場景,因此鼓勵了走這種路線的拍片者。因特網也提供了另一種方式的鼓勵。網站與聊天室上充滿著對於片中真相的猜測,例如《死亡幻覺》(Donnie Darko,2001)、《致命ID》(Identity; 2003)、《雷管》(Primer; 2004) 與《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 2004)。如同其他扭曲或打斷故事時間的電影,謎題電影就是要讓我們全神貫注於敘事形式的動態變化。
第三部分 電影風格(1)
在這部分,我們仍然嘗試瞭解組合電影的原則。第二章所談到的電影形式概念為此提供了一條途徑,在第三章,我們已討論了敘事形式是如何把電影組織起來的,接下來我們要探討常被運用於紀錄片和實驗電影的其他形式。
當然我們看一部影片時,並不只看它的形式。我們所體驗到的是一部電影,而不是一幅畫或一本小說。分析一幅畫需要有色彩、形狀與構圖方面的概念;如同分析一本小說需要語言方面的知識。要了解任何藝術的形式,必須先熟悉藝術所使用的媒介物是什麼。因此,要了解電影,就必須瞭解電影這個媒介的各種特性。本書的第三部分就專門研究這個方向。我們將審視四組電影技巧:兩個屬於鏡頭方面的技巧——場面排程和攝影、鏡頭之間的關係——剪輯以及聲音與影像的關係。
每一章將獨立介紹一個技巧,探索它可以提供給導演哪些選擇。而且,除了說明如何辨別各種技巧和解說它們的用法之外,最重要的是,我們會專注於闡明每一個技巧在形式系統中的功能。我們也會試著解答:某一技巧如何引導觀眾的期待,或給予電影不同的母題,它在整部影片中如何發展;它如何左右我們的注意力,澄清或強調某些意義以及塑造觀眾的情緒反應。
在第三部分裡,我們也會發現,在任何一部影片中,某些技巧通常會形成自己的形式系統。而每一部影片在格式化的形式系統中,也會發展出特定的技巧。這種對於特定技巧的選擇,在電影中呈現出具有統一性、發展性,且富有意義的手法,我們稱作風格 (style)。在研究一些電影例子時,我們會說明每一個導演是如何創作出具有他們鮮明風格的系統的。
研究各種組成電影媒介的手法——電影的風格,並不能獨立於電影的敘事或非敘事形式之外。我們將發現電影風格和與形式系統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通常,電影技巧不但支援而且加強了敘事或非敘事形式,在劇情片中,風格還可以催化因果關係鏈,產生平行對照、處理故事/情節之間的關係,以及維持敘述的流程。然而,電影風格同時也可以獨立在敘事或非敘事形式之外,個別以它獨特的方式吸引我們的注意。例如,有些電影技巧就是隻為提醒觀眾它風格的模式。然而,在任何一種情況下,在下列各章節中,我們將會繼續針對形式系統(敘事及非敘事)和風格系統之間的關係進行討論。
第四章 鏡頭:場面排程
場面排程的元素
場面排程賦予導演的選擇及控制的可能性有哪些?我們將舉出四大專案:佈景、服裝與化妝、燈光、演出。
佈景
在電影早期的時候,影評人與觀眾就認為,佈景(setting)在電影中扮演的角色,比其他戲劇形式都來得活躍。安德烈?巴贊(André Bazin)寫道:
人物在戲劇中是最重要的,而銀幕上的戲劇卻可以不要演員,一扇砰然關上的門、風中的一片葉子、拍打岸邊的海浪,都會加強戲劇效果。有些經典影片只把人物當成配件,像臨時演員般或作為自然的對比,而大自然才是真正的主角。
因此,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